AI智能垃圾分类,圆梦“流浪大师”?
近日,“流浪大师”红透了整个互联网,成为微信、微博、抖音、论坛的流量热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师”为何在流浪?究其原因竟是“捡垃圾”之举遭到领导和同事的不解与鄙夷,1991年复旦毕业的高材生最终“因病离职”而流浪街头。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流浪大师”——沈巍终其一生都在倡导并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然而事与愿违,二十多年以来“一锅化”垃圾处理从未改变。从《理想国》到《乌托邦》,从“大同世界”到“桃源世界”,古今中外,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从未止步,也许“梦”终有实现的一天。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垃圾分类”产业应运而生。
“国民劣根性”——“智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的人性解释
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二十多年前,同事与领导“看”沈巍捡垃圾,觉得极为“滑稽”,于是乎予之“病退”。二十多年后,网民和群众“看”沈巍捡垃圾,觉得极为“悲壮”,于是乎称之“大师”。时过境迁,变的是“人心”,不变的亦是“人心”。时光荏苒,变的是人们知道了“垃圾分类”;不变的是人们依然没有践行“垃圾分类”。
换用鲁迅的概念即为“国民劣根性”,在此请注意,“国民劣根性”在“垃圾分类”的践行上的指归是为“惰性”。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是“智能垃圾分类”出现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条件,而人们的“惰性”才是“智能垃圾分类”出现的更深层次原因。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解放劳动力、解放人的双手本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个人的精力、时间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这种垃圾分类的小事交给人工智能去做即可。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仿佛是合情合理,无关乎人之“惰性”的。然而,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这一解释未免有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之嫌。
此外,推行“智能垃圾分类”的根本原因还是岌岌可危的环保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出产国,且现阶段仍保持着8%-10%的年增长率。目前,全国2/3以上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传统的“一锅化”填埋都陷入了无地可埋的处境。
据了解,早在1983年,这种简单的垃圾填埋方式,就导致了北京三环路与四环路的环带区上垃圾成堆,50平米以上的垃圾堆就有4700多座。为了突破重围,北京市斥资23亿,才逐渐攻陷这座惊人的围城。实际上,除了“垃圾围城”,还有“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电池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智能垃圾分类”宛若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
不论何因,“智能垃圾分类”是垃圾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是时代进步的表征之一。
“玩弄资本”的背后启示:“智能垃圾分类”尚未成熟
近日,致力于“智能垃圾分类”的“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唐军向公安机关自首,引发行业震动。小黄狗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一个集线下回收机投放、线上APP运营为一体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并在2018年6月完成10.5亿元的A轮融资,一跃成为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平台的新星。
然而,随着唐军的自首,派生集团与小黄狗的资本玩弄浮出水面。唐军通过小黄狗项目为派生集团输送业绩,小黄狗项目自身则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收柜产生的“测算”收入和现金流四处寻求资本、资金支持。小黄狗俨然成为一个大人物手下的一个“吸金傀儡”,打着“智能垃圾分类”的幌子,招摇过市。
唐军通过“智能垃圾分类”来玩资本无疑是从侧面对“智能垃圾分类”的肯定,正如人们对于“区块链”的肯定。同时,正如“区块链”的不成熟,“智能垃圾分类”也是不成熟的。
高成本的“智能垃圾分类”难以维系
实际上,“智能垃圾分类”的试点运营从2010年就有城市陆陆续续的进行,其中杭州是实行“智能垃圾分类”最久的城市之一,但至今也不能大规模推广至浙江全省,这与“智能垃圾分类”的高成本息息相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回收机的机器成本高,一个是运营成本高。据了解,一台完整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成本价格大概在两万元左元。在投放运营之中,为了吸引居民投放,还需要设立“扔垃圾吐钱”的奖励机制。在杭州,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的奖励机制规定100积分相当于1元人民币,投放一个塑料瓶10积分,一个报废的U盘1350积分……
早在2014年杭州朗顿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就做过统计:一年为期限,某街道通过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回收最多的是玻璃瓶,约18.9吨;塑料瓶6.74吨;电池类900多公斤。经过计算,这些废品的价值是远远低于奖品价值的。而且,由于技术缺陷,“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可能会遭遇欺诈,无法对垃圾进行准确有效的分类。比如旧书里面混入铁块设备会将之纳入铁块而进行分类,额外支出奖励。
此外,在智能垃圾分类的整理、存储、运输等过程中还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平台本身的研发制作费、维护费、运行成本费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智能垃圾分类”的市场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否则要么就是靠“卖机器”赢利,要么就是靠政府补贴赢利。
虎头蛇尾的“智能垃圾分类”:生态产业链不完善
“智能垃圾分类”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从垃圾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到分类利用,这是一个系统,缺少任何一环都会断裂、崩坏。就目前看来,全国大大小小数千个“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大部分都是一个“虎头蛇尾”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在居民前端分类与但在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理时又是“一锅化”的矛盾冲突。
街道、物业、居民、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不成体系;“奖励机制”诱惑太小难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持续性不强等动员体系不健全;重分类轻分流,无法对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的全流程管理缺失。
总结来说就是理论体系不完整,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收运处理体系不完善,宣传动员体系不完备。因此,生态产业链的不完善涉及多方面原因,居民、相关部门和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问题。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联动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