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华为不造车,却想造就车!

2020-06-24 17:26
元气资本
关注

可以说当前在汽车上发生的变化,正如十年前在手机上发生的变化。汽车智能化是确定性的发展趋势,需要考虑的只是时间问题。同样的,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传统手机格局倾覆,一定程度上也会在汽车行业进行重演。

这些入局者们将面对的竞合状况,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谷歌、苹果、华为等偏软件类巨头企业进入智能汽车业务的过程中,主要将是面临两方面势力的竞争。

一方面是与积极转型的传统产业链巨头(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等)的竞争,这些传统企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汽车行业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变迁,积累了大量的传统零部件技术壁垒,有成熟的供应体系和稳定的客户关系,也在不断加大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

目前博世有4000名工程师专注于研发自动驾驶,计划之中将在2020年开始部署L4及L5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2022年之前投入40亿欧元(这个比例之可观,可以参照2019年博世ADAS产品销售额为20亿欧元)。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将面临整车企业的竞争。考虑到后续汽车产品的核心功能将由软件定义,整车厂对软件业务的重视度已经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大众为主的整车企业已经着手建立自己的软件架构,2019年6月份大众集团宣布成立软件部Car.Software。今年年1月1日起,Car.Software将作为集团内的独立业务部门运作。

根据公司电话会议中透露的规划,大众集团将在2025年前对Car.Software投资70亿欧元(约人民币545.94亿元),届时部门员工将超过5000名,软件自研比例将从此前不到10%提升至60%,Car.Software部门目前有“互联汽车和设备平台”、“智能车身和驾驶舱”、“自动驾驶”、“车辆运动和能源”以及“数字业务和出行服务”五个业务单元,其所有功能都将用于开发VW.OS车机系统。

苹果、谷歌和华为的体量与全球零部件巨头、整车厂基本对等,甚至在某些领域更为强大,未来的话语权走向或许会令合作伙伴心存隐忧。但是传统企业的优势在于精密硬件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在软件方面又不得不借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谷歌开放汽车联盟(OAA)、百度阿波罗计划等,兼具竞争与合作是当前互联网新入局者和传统企业的典型关系。

战略逻辑:“不造车”,造就车

那么从战略上,华为要做的是哪一部分?

从当前华为对外披露的公开资料来看,我们认为华为未来将主要集中在芯片、算法、云服务、V2X、操作系统等软件+硬件领域。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的技术,像自动驾驶芯片、车身感知算法、自动驾驶云服务、4G/5G车载移动通信模块、车载计算平台等,华为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也曾一再强调,华为“不造车”定位。

2014年,华为在其著名的“2012实验室”内设立车联网实验室,潜心研究和布局车联网板块。2019上海车展亮相后的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成立智能汽车BU半年后、2019年底2020年初,华为先后通过欧洲汽车行业车载终端的TISAX认证及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具备部分车规级产品的生产资质。

随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华为目前形成三大BG——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三大BU——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BU、Cloud&AI BU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三大BU与运管商BG、企业BG均属于ICT业务组织。这三大BG和三大BU除了业务规模上的差异以外,在组织架构上是并列的,均为华为内部的一级部门。对于华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撑业务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已经较为成熟,在提升这三大业务增量的同时,华为也在不断寻找新的业务机会,最终落子汽车领域。

新BU总裁由原运营商BG相关负责人王军担任,首席战略官由原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担任。2019年5月上旬,华为宣布,王军拟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行政干部任前公示。王军2000年进入华为,此前历任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2000-2016年)和日本运营商业务部总裁(2016-2019年)。而郑刚也无疑是一员大将,曾担任北汽新能源党委书记、总经理,任职期间,北汽新能源的营业收入增长了64倍,资产规模也较2013年增长了47倍。

华为定义新BU为“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用徐直军的话来说,就是成为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联接技术的供应商。虽然目前这些业务的商业价值还没有走向规模化,但徐直军判断,它们未来有望占据70%的整车价值,远超车身、底盘等传统技术在整车上的价值,形成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凭此,我们能清晰地梳理出华为的思路——以体验为核心,局部包围整体。

在HC2019上,王军详细地介绍了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分为三个维度:商业路线上,从低往高循序渐进,按照场景,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技术路线上,以终为始统一架构,加速激光雷达和高算力平台的商用;产业路线上,华为作为一个增量部件供应商,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产业成熟,与产业共赢。

华为认为,过去汽车领域对自动驾驶从L1、L2到L3、L4、L5按照技术分级的方式不是很严谨,会导致同样的技术在一个场景适用,换一个场景则可能失效。比如,基于欧洲市场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如果直接拿到中国市场来用,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我们觉得智能驾驶应该是一步一步通过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来实现,从一个场景开始做起,逐步积累、实践,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最终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简言之就是以体验为核心,识别关键场景,逐步的商用落地。”王军表示。

以中国市场为例,王军认为,推动自动驾驶在中国的商业化落地,可先从城区的自动泊车、拥堵跟随、高速或城际快速公路等点到点的服务做起,这些都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智能驾驶商业价值较为关键的场景。然后逐步消除各个场景之间的运营空白,从小场景向大场景发展,让自动驾驶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持续。

详解智能汽车BU五大板块

在此定位下,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覆盖范围划分为五个部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

智能车云:以“平台+生态”的形式,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V2X、车联和电池管理四个方面的云服务;

智能网联:主要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车内、车外网络连接方案,包括5G+C-V2X模组、T-Box、车载网关等;

智能电动:目前的核心是构建高效、快充、安全、智能的电动系统,华为在车载充电、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系统等方面均已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储备;

智能座舱:通过“麒麟模组+鸿蒙OS+HiCar”赋能数字座舱,构建人车生活全场景出行体验;

智能驾驶:借助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工具链和融合传感等,助力自动驾驶从L2+向L5平滑演进,使智能驾驶加速进入快车道;

可以发现,华为是将其过去三十年在ICT领域的积累拆分成了五个部分,即云服务能力,通信联接能力,大计算能力,消费者业务的全场景智能化能力,快充与电驱技术,用以满足车企在不同领域的研发需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