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微软小冰“造人”之后,商业运作依然充满迷雾

2020-08-26 10:04
暗脑
关注

小冰的商业化迷思

小冰在AI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足以令人感到兴奋。但小冰的这种技术发展路线,当前在商业化变现方面前景却相当不明朗。

过去有微软提供资金支撑,小冰团队不用过多在意商业化运作方面的问题,不过现在既然已经独立运营,那么商业化变现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谨慎应对。

其实,商业化变现方面小冰也并非一张白纸,据官方披露,从第七代小冰开始,小冰团队就在尝试试水商业化。本次发布会上,小冰团队方面宣布,截至目前,小冰收入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

不过小冰公司在未来的商业化运作上,仍旧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能令人轻易释怀。

首先,小冰的高层偏重技术派。小冰公司的董事长沈向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首席执行官李笛是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框架的创立者,也是小冰技术思路的奠基人,当之无愧的“小冰之父”。他们两位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巨大的成就和贡献毫无争议,但是他们在商业运作方面的才能并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验证。

其次,小冰缺乏专属硬件支持。目前相比全球其他AI技术巨头,小冰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自己专属的硬件基础,走纯粹的平台化路线。反观亚马逊的Alexa、苹果的Siri、百度的DuerOS都搭建起了自己专属的硬件生态。缺乏自己专属的硬件产品生态,导致小冰只能和其他厂商展开合作,输出解决方案。

做解决方案输出,而不做产品,平台化运作固然是小冰商业化发展的特色,但显然这也会导致小冰的商业拼图有一部分会天然缺失。

最后,小冰注重EQ的技术路线会承受更多的伦理考验。相比其他更注重功能性的人工智能发展技术路线,更注重拟合人类情感的小冰,在伦理方面自然更更容易激起社会公众关注。这样的伦理问题也有可能会桎梏小冰的商业化发展。

比如此次虚拟男友的推出,创作虚拟人类充当自己的情感伴侣,尤其是在这个虚拟人类智能水平还非常高的情况下,如果这类产品在社会中大规模普及,用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倾注进虚拟人类身上,由此会不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双双暴跌。

总之,虽然小冰的商业化探索已经起步,但是这家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独树一帜的科技公司,将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商业化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未知的迷雾。

AI少女小冰不乏强敌

诞生自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AI少女小冰,根据李笛的设定“永远18岁”。这些年来已经解锁了主持人、记者、歌手、诗人、画家、设计师等多种职业角色,甚至还发过单曲、出版诗集、举办画展。善解人意,能说会道,创造力爆棚是小冰这个“永远18岁”AI少女的独家特色。

但就算是如此特别的小冰,在AI行业内,也不乏强有力的挑战者。国际上有大名鼎鼎的亚马逊Alexa、苹果Siri、以及改写AI技术发展史的谷歌。在中国,一众科技公司也已经在AI技术的研发、应用走得很远,比如AI技术不输于国际巨头的百度、崛起于云计算的阿里云、腾讯云等等。

其中小米公司推出的小爱同学,虽然早期很多技术来自于整合其他供应商的解决方案,但现在也已经点亮了自己的AI技术发展路线。对比小冰,不仅聪慧程度不输太多,而且非常贤惠能干,搭配小米日益繁荣的AIoT生态链,可以让大家少做教务多休息,把生活过得更加轻松惬意。

小冰和小爱,同为人见人爱的AI少女,一开始完全是两种技术思路下的产物。小冰始终都更注重EQ的发展,想要通过情感计算框架让AI拥有媲美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而小爱同学和其他AI技术发展思路都一样,一开始就注重人工智能的IQ提高,注重让AI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和任务。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两种人工智能同样都和“人工智障”的过去渐行渐远。那么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会更期待那种未来?是AI少女帮助、甚至取代大家进行创造、工作、社交的未来;还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随叫随到聪慧AI助手的未来?也或许这两种未来最终会融合成一种未来?

最重要的是,无论人们对于AI的未来有何种畅想,是期盼还是抗拒,都应该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AI时代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