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数字科技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

2020-08-20 11:20
孟永辉
关注

数字科技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

当产业数字化的浪潮来临,昭示着新一轮行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开始。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开始了向数字科技企业的蜕变,数字科技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必然。

近日,360、小米等企业纷纷改名“数字科技”,据报道,8月13日蚂蚁集团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蚂蚁(广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一场有关金融科技企业业务升级的大幕由此开启,对于升级方式的不同理解则让这场改变开始分叉。

有企业认为所谓的转型依然要做金融,有企业认为所谓的转型更是一场以数字科技为手段的产业数字化迭代。

在这场大潮中,有人抱着金融的香饽饽不放,继续寻找新的收割对象;有人则早已沉入产业数字化的大江大河里,寻找新的宝藏。分叉的持续,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于是,一个问题开始出现,数字科技究竟是什么?数字科技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数字科技需要一个引路人。

此前,我关于数字科技有过一个论断:所谓的数字科技,其实就是指金融科技除去金融业务之后剩下的部分。

如果金融科技平台除去金融业务之后还有东西,那么,它就可以继续做数字科技;如果金融科技平台除去金融业务之后没有东西,那么,它就只能退场。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金融科技平台不适合做数字科技。

那么,除去金融业务后剩下了什么呢?不是数据资源,而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再加工和再处理的能力。

所以,数字科技的玩家仅仅拥有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这些数据充分应用,甚至将这些数字资源与新技术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基建,从而衍生出面向各个行业的新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可以把握数字科技时代发展红利的关键。

因此,数字科技绝不是金融科技的“外衣”。

数字科技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金融科技,即除了金融机构客户之外,还能服务城市、医疗、交通、能源等多种场景。

我更加倾向于将金融科技看成数字科技的一个场景,而数字科技才是实现数字经济的关键手段。

在很多时候,拘泥于金融场景的“数字科技”仅仅只是一个避风港,目的就是为了逃避政策的监管,经营的困境和红利的见顶,而非是寻找有关数字科技进化的新模式。

只有跳出金融的牵绊,站在更高的维度——产业数字化——的视角来看待数字科技的进化,才算是真正把握了数字科技的真正内涵与意义。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以金融为终极目标的数字科技进化仅仅只是以传统的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这种进化非但没有任何想象力,而且与产业数字化的大潮流相悖,非但无法彻底改变金融行业的面貌,甚至还会失去数字化浪潮的红利。

这种进化的底层逻辑其实与互联网金融并无二致。只不过,这个阶段的收割对象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C端流量,变成了金融科技时代的B端流量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很多人在其中乐此不疲,虽然他们的公司名称已经变成了数字科技公司,但其实仍然在做着收割B端流量的买卖,甚至做着金融相关的业务。这种所谓的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数字科技,我们不要也罢!

因为从名头上来看,这些公司已经是数字科技公司,但是,实质上他们依然在从事金融相关的业务,他们眼中的数字科技仅仅只是自我陶醉的概念游戏而已。

如果数字科技仅仅只是如此,那就太简单了;如果数字科技仅仅只是如此,那就太低端了。如果数字科技仅仅只是如此,它就不是“照妖镜”,是无法辨别是人还是妖的,更加无法担纲起引路人的重任。

这其实与概念频出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如出一辙,很多表面光鲜的“数字科技”公司,其实只不过是换上了一个美丽的形骸,在美丽的形骸下面依然是欲望满满的妖怪。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数科”玩家其实依然在做着金融场景的事情,并没有从本质上做出改变,其主营业务依然聚焦在电子支付、数字信贷等领域,但是,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会不会进化成为数字科技玩家,我们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很显然,他们无法担纲起引路人的重任。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