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科技梦破IPO,AI行业还缺什么?
除了令人迷惑的数据打架之外,旷视还面临着短期肯定无法盈利,长期又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风险。
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2020年前三季度,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旷视已经亏了将近130亿,同期收入却只有31亿,烧钱能力与BAT这些巨头相比也不落下风。
不过,严重亏损的人工智能公司很常见,属于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曾提出,2019年,中国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国家榜榜首,数量达到206家。在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处在亏损阶段[4]。
亏损背后,是多数AI公司固有的“研发成本高,技术落地难”困境。
首先,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无法一蹴而就,十分依赖长期投入,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做支撑。即便如此,这些独角兽们依然有可能走弯路,乃至有失败风险。
以五家比较典型的AI公司为例:
数据来源丨公司招股书;整理丨放大灯团队
除了从事智能安保的云天励飞稍好一些,其它几家的研发经费直接抽干了全部利润。
其次,商业化不确定性很高。即便成功研发出技术,市场能否接纳也未可知。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往往要面临如何落地,是否优于主流技术路径,能否形成替代等一系列拷问,很多人工智能公司自己也没谱。
以同样被终止上市的柔宇科技为例。柔宇至今都没解释清楚,它自研的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到底有什么用,比现有的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优势在哪儿,公司凭什么能去争夺现有制造商的市场份额。
虽说柔宇不是人工智能公司,但其所面临的,也正是AI公司,乃至绝大多数科技公司的困境:公司没有自造血能力,必须依赖融资;可融到最后不但不保证有成果,哪怕有成果,也不确定能否商业化。
当一个行业整体不确定性非常强,但热度又特别高时,难受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投资人。
根据IT桔子数据,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事件644起,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融资金额1773亿元,一扫2019年颓势,同比激增72.8%——行业热度恐怖如斯,但泡沫也越来越大,风险越积越多[5]。
虽说AI“硬”科技公司烧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有国家大力扶持,宏观国际形势紧逼,行业热度极高,以及注册制带来的多重红利之下,一切问题似乎就都不是问题,总有人“接盘”。
可现在,故事逻辑变了。
受近年行业过热影响,很多表现平平的AI公司在一级市场融到了太多钱,上市后反而纷纷破发,导致行业普遍存在“估值倒挂”现象。即,不管一级市场的故事有多动听,二级市场都不买账,更拒绝兜底。
而到了2021年后,别说估值倒挂,连上市都变得很难。(参见放大灯团队此前推文《科创板的沙滩上,一群科技公司在裸泳》)这些公司普遍都有多轮大额融资,圈了很多钱,可如今无法盈利,又没法上市,当初挥舞钞票挤上车的投资人发现,想要退出已经十分困难——车门都焊死了。
对于当下的动荡,一位风投从业者对放大灯团队表示:“后几轮的估计都要亏,特别像AI这种有明显泡沫的,能回购估计是最好的了。现在只能看本事,退出也是投资的一部分。”
也许在2020年,超过1700亿的资金砸进AI行业,注册制带动企业批量IPO的时候,熟练的专业投资人也没想到,挨了资本市场的镰刀竟然不是股民,而是自己。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