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被迫加重研发,自动驾驶能有突破吗?
被迫加重研发
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不是最高的,却是占比最高的,2020年,小鹏研发费用为17.26亿,占总营收的29.5%,蔚来研发费用为24.88亿元,占总营收的15.4%,理想研发费用为11亿,占总营收的11.6%。
对比同行业来看,蔚来汽车计划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比2020年翻一倍,预计将达到50亿元。因为蔚来的产品矩阵更广,ET7筹备量产,新一代纯电架构及第二代换电站均需要研发支持,研发占比预计接近20%。
再看另一家,理想汽车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预计30亿元,用于升级系统架构,研发新车型,加大自动驾驶和计算平台的研发等,研发占比20%左右。
小鹏汽车并未明确2021年的研发投入,但从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研发的小鹏,预计一定会有较大比例的增加,涉及领域主要为自动驾驶软硬件、数据、算法等,预计研发占比将超过30%,依然是三大诸侯中研发比例最高的企业。
近三年,小鹏汽车的总研发费用为48.46亿元,研发占比最高,但金额上并未真正领先。小鹏将大量的研发金额砸在自动驾驶领域软件领域,希望将其打造成核心竞争力。
但到目前为止,自动驾驶依然未能实现质的突破,反观最近一直深陷刹车门和自动驾驶事件旋涡的特斯拉,在2020年总营销收入为315.36亿美元,研发支出在营收中占比4.25%,达到了14.91亿美元。14.91亿美元未能解决的问题,只花费17.26亿元的小鹏一样未能解决。
业内人士指出,自动驾驶不过是小鹏的一个吸引用户的噱头,因为何小鹏深知,“软件定义汽车”已经逐渐变成业界共识,软件正在重塑汽车的价值链。随着汽车硬件毛利率未来被进一步压缩,未来软件比拼将成为玩家之间的主要战场。
尽管短期内,自动驾驶难有突破,却是何小鹏不得不做的事,一旦失去这个卖点,仅靠低价的小鹏,可持续发展力将大打折扣。只有在最大的噱头上实现真正的突破,才能成为小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小鹏号称将大部分研发资金用到了自动驾驶上,但其实小鹏在设计上也花费不菲,为了提升汽车的舒适性,小鹏在设计上煞费苦心。在研发之初,小鹏汽车的汽车和动力研发团队,便联合了全球顶级德系跑车工程师,合力完成了专业的底盘设计与调校,并采用了目前业内领先的技术与材质。
比如小鹏P7,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具备轿跑的特性,选用的是比较轻量的工艺。在保证强度和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悬架的重量。因为这种轻量化的设计,小鹏P7经过粗糙路面时才能有效过滤掉细碎的振动,减轻颠簸感,增强舒服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本来是以自动驾驶为最大噱头,最后却以舒适性和静音效果以及超强的驾驭感成为最大卖点,投入最大的自动驾驶,最后却不是最大的卖点,小鹏一季度的优异表现,并不全是何小鹏认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功劳,低价依然是小鹏的最大优势。
投入大量研发,却没有实质突破,仅仅依靠低价,如何和特斯拉Model 3竞争?特斯拉的销量大增后,将分摊成本,只比拼价格,将会让小鹏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沼,而这一切押宝自动驾驶,就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和隐患。
好在小鹏现金流比较充裕,也舍得投入研发,一旦小鹏能成为技术流的代表,坐三望二是有望实现的,但想和蔚来扳手腕,短时间内小鹏难以实现。
资本并未看好
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最聪明的。
高瓴资本、纪源资本则从小鹏汽车的股东行列中退出。纪源资本此前持股数达到4700万股,持股比例为3.8%;高瓴资本曾持有小鹏汽车约90万股,但在2020年第四季度进行了减持。这是在小鹏每次财报都超出预期的情况下退出的,优异的业绩表现,不仅未能提振股价,几个股东相继退出,市值缩水七成。
蔚来、理想、小鹏三大国产新能源品牌目前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理想由于解决了续航焦虑问题,亏损最少,接近盈利;蔚来和小鹏亏损在收窄,却很难再短期内实现盈利。
遵循汽车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只有当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迎来盈利的临界点。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49.95万辆才实现扭亏为盈。和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售出10万辆盈利的行业预测有较大出入。
蔚来在4月7日卖出第十万辆依然亏损后,已经证明原先的预测是个伪命题。据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要达到该临界点,蔚来汽车的年销量规模要达到18万辆,理想汽车应达到6万辆,小鹏要达到12万辆。
从概念车到2021年第一季度为止,小鹏总销售量不过55000辆左右,离可能盈利的临界点还有一大半的路要走。
让小鹏万万没想到的是特斯拉Model 3的降价,这将对小鹏P7的销量起到巨大影响,特斯拉Model 3不断降价,削弱了小鹏的竞争优势。如今,特斯拉用一套“降价刀法”在中国车市中收割了不少用户。
随着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投产,或将再次重演价格战戏码,最终直插蔚来、理想、小鹏三巨头腹地,而最受伤的将会是小鹏。Model 3对标的不是蔚来和理想,而是小鹏。小鹏和特斯拉竞争中胜出的几率有多大,相信何小鹏自己心里一样有个大大的问号。
近期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车企股价持续走低是资本退潮的正常表现,资本由最初狂热追捧到回归理性,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均存在巨大泡沫,资本回归理性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小鹏目前是在赔钱赚吆喝,被迫只能继续下去,这时候退出何小鹏不会答应,投资人不会答应,继续干下去,才有可能做到销量分摊成本,直至像特斯拉一样最终盈利。
小鹏的Q1交出了接近满分的答卷,但是资本并未看好,这说明小鹏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