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掉30亿,第四范式上市背后的隐忧
/ 03 /
上市背后的隐忧
早在2020年8月,戴文渊就曾表示,第四范式在积极探索科创板的上市机会。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已提上日程。
不仅仅是第四范式。随着科创板去除盈利要求,多家AI创业公司都意欲境内上市。2020年12月,云从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2021年1月,旷视科技被披露进入上市辅导期,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AI独角兽们吹响了奔赴科创板上市的集结号,但现实却是深受“上市难”的魔咒。随着科创板审核趋严,将现场检查与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方式结合,多家公司或中止上市进程,或问询后被终止。
旷视科技起初尝试登陆港股市场但未能成功,此后于2021年3月正式冲击科创板,目前仍在排队;云从科技的上市申请于2020年12月获得受理,期间经历上交所三轮问询,近日才首发过会;云知声、禾赛科技、柔宇科技、依图科技等多家AI公司则选择撤回科创板的IPO申请,第四范式也转道去了港股。
上市难之下,AI赛道一度被悲观情绪笼罩。除了普遍亏损、上市艰难,AI独角兽们更大的压力在于,能否在二级市场获得匹配融资时的高估值。
在一级市场广受青睐的第四范式,在递交招股书前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即使是在创投圈融资哀鸿遍野的2021年上半年,公司依然完成了一笔7亿美元的D轮融资,是AI领域2020年以来已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而公司早在2020年的C轮两次融资后,估值就达到了约20亿美元。
拥有业务特性的第四范式,有着一套差异化的估值逻辑,就是将SaaS、一次性收入和硬件收入按照比例拿出来进行倍数折算,最后再加。不过,公司目前没有可对标的上市企业,市场也很难给出合理的预估。但这个估值昂贵的“吸金兽”,显然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市场容量来看,第四范式所在的决策类AI赛道市场不小,有望成为AI市场增长最快的类别。2020年,中国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的支出规模达到268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1%。
不过,公司模式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在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将大数据变成具备决策能力应用的过程中,公司几乎不可避免会涉及相关的隐私及数据问题。此前,云从和旷视在上交所的问询函当中,均被问及数据合规问题。
同时,其所在赛道的竞争正在加剧。第四范式在招股书的友商竞争一栏中列了四家企业,根据注释来看,猜测为百度、阿里巴巴、华为和腾讯,几乎每一家都是无法小觑且资本雄厚的巨头。而与大厂竞争,恐怕将避免不了增加新的投入。
AI 的价值验证如今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在AI 潮起潮落的发展进程中,业内对 AI 的认知也逐渐撇清泡沫,回归到理性的认知区间。行业热度消减后,A淘汰赛正在加速,市场对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拷问更加严厉。
而AI技术落地难、商业化周期长,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否成功,并不是依靠几个项目落地就能实现。第四范式的光环,也到了真正需要接受检验的时候。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