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到底什么时候挣钱?
不知道“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SH688256)是否还愿意回忆曾经的辉煌: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2017年收入才不到800万,凭借与华为的亲密合作迅速走红,获得资本市场巨量的关注,即便在2019年丢了华为这唯一的大客户,寒武纪还能在科创板早期宽松的上市窗口期,于2020年7月完成敲钟。
相比“AI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旷视)坎坷的IPO历程,幸运的寒武纪可谓坐着火箭一飞冲天。
只是上市后,方知资本市场高处不胜寒。
陈闷雷丨作者
一萌丨编辑
放大灯团队丨策划
股东不疼,机构不爱
在上市最初的几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市值一度达到1196亿元的高点,随后震荡下跌,如今股价较峰值已经跌去超六成,市值蒸发800亿。
更不妙的是,股东们对寒武纪信心也不足。最新的2021年中报显示,寒武纪的十大流通股股东普遍减持,且有些减持力度很大,持股比例一度超6%的光大证券更是直接从名单中消失。
流通股争相出货,限售股那边也没闲着。2021年7月20日,上市满一周年之际,寒武纪迎来了大比例解禁,当日股价应声下跌7.26%,可见市场不对公司持积极预期。果不其然,此后的两份减持公告,合计减持占总股本的7.62%,证实股东们对寒武纪的信心不足,急于套现跑路[1][2]。
甚至由于业绩属实不佳,主要机构还纷纷下修了对公司全年业绩的预期,国金证券更是直接给出了公司估值偏高,市场过于乐观的评价[3]。
这昔日的明星科技公司,怎么就沦落至此了?
小心五技而穷
寒武纪肉眼可见的近忧,就是公司太有野心,或太缺乏野心——这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
公司目前在具体技术路线上的选择,表现出了明显的举棋不定,突出一个“这也做,那也做”,“云边端(云端、边缘端、终端)”样样俱全。如果不是IP授权业务被华为海思从供应链中剔除,这块业务想必公司也不会放下。
边(缘端):在靠近数据源头的一侧,通过网关进行数据汇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就近提供服务,由于不需要传输到云端,其可以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其位置往往介于终端和云端之间。
这就导致在营收结构上,寒武纪可谓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果你把相邻打的同期财报放一起看,简直不像是一家公司。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以2020年上半年与2021年上半年为例,寒武纪的“边端芯片”业务暴涨740%,可“云端芯片”业务却大幅萎缩了70%,基础系统软件收入更是直接蒸发,取而代之的是在上个报告期取得研发成果,初步商业化,实现收入2600余万元的训练整机业务[4]。
至于上市的最大功臣处理器IP授权业务,由于失去了核心客户,出现严重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计算集群系统——问题是,寒武纪的这一收入来自政府订单,分别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一期及二期)、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一期)。关于这带来的隐患,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变形金刚”似的营收结构,对绝大部分行业中的绝大部分公司都不是好事,因为这代表着一家公司甚至还没确定究竟要“做什么生意”。公司方面声称这主要是由于成立时间短,还处于探索期,可说服力不强。
寒武纪在年报内自述经营风险[4]
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概念,AI芯片包含众多产品与技术路线,下游应用场景非常庞杂,相关的设计与技术均有所区别。如此高精尖的行业,不太可能存在一家“无不知,百行通”的企业。
就算有,显然也不会是寒武纪。
指望一家在2016年才成立,不算政府订单,年收入还不到两亿的年轻企业,依靠有限的资源做到比英伟达、苹果以及英特尔这种级别的企业更加全面的业务覆盖,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如今的“云边端”甚至都满足不了寒武纪,在8月6日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公司首次展示“云边端车”布局,表示将正式进军智能驾驶领域。只是研发需要时间,开拓市场也需要时间,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的寒武纪到底要怎么追赶,公司是否能把现有的技术积累迁移至车载芯片,研发资金和现有人才储备是否匹配远景规划,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至少仅因为布局智能车,就声称寒武纪的估值能快速修复,实在有些忽悠人了。
公司产品“多元化”的背后,恐怕还是竞争力不足的尴尬。
要知道,和寒武纪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外有英伟达、AMD、高通、英特尔这样极为强势的巨头,其产品早已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验证;国内方面BAT以及字节、小米等科技企业,也出于业务需要入局AI芯片;即便是新近兴起的智能车载芯片,也已经挤进了地平线、特斯拉以及Mobileye这样的厂家。
显然,寒武纪无论是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客户关系等方面,均无法与这些更大或更成熟的竞争对手相提并论,产品重合度又非常的高,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自然成了问题。
也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寒武纪选择了更加“乙方”的定位:客户需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什么赛道热,就进什么赛道。
这样“逐水而居”的决策,很可能意味着寒武纪将不再执着于钻研某一特定领域,这对一家前沿科技企业来说,不是令人振奋的信号。
首先,这很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就比如公司2020年的云端业务商业化才初见成效,2021年就马上转投边缘端业务,现在又要转型车载芯片,那前期搞研发投入的大笔资金岂不是打了水漂?如果后续要持续投入,以寒武纪的资金储备与团队规模,又如何支撑得了多线作战?
其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何实现技术的积累?不实现积累,如何做出突破?做不出突破,产品的竞争力只能越来越低,这又会回到寒武纪当下的困境,陷入恶性循环。
也许对于寒武纪来说,拿出真东西,或至少是个清晰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继续搞故事连载,才能真正有效的提振日渐流失的市场信心。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