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市场盈利与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二线城市增速将超过一线,专车市场增速迅猛
网约车服务分为快车和专车市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车辆、服务和定价。快车单均定价在20-30人民币之间,车辆为售价8-12万左右的轿车(例如荣威550和吉利帝豪)。专车单均价格在50-80人民币之间,车辆为12万以上轿车(例如大众迈腾和日产天籁),且专车司机大多通过公司培训,能够提供标准统一的服务(见表3)。
网约车市场在二线城市呈现出最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22年,日均单量将从2018年的990万增长至1670万单,年复增长率将超过行业整体11%的增长水平,达到14%(见表4)。
●在网约车市场发展的初期,一线城市是企业争相角逐的首要切入城市。尽管出行渗透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出行需求使得一线城市的市场仍然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速有赶超一线城市的趋势,网约车市场得以实现高速增长。2017到2030年,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人口将累计增长6-15%,而部分二线城市(成都、东莞、厦门等)目标累计增长25-35%。主要网约车企业已经对二线城市进行持续渗透和布局,以形成优先市场进入者的客户群体壁垒优势
●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出行需求将会持续释放。另外,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制定的车辆准入门槛相对宽松,网约车出行价格低于出租车的情况下,转化的空间较大
专车服务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具有实现21%的年复增长的潜力,3年内总单量预计将翻倍,增速远超快车市场(见表5)。专车服务主要针对中高端出行人群,2018年其市场份额约为15%,而未来的增长空间主要由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升级驱动:
●对于价格非敏感型的企业用户,公司资产轻量化和公车改革给商务出行带来了丰富需求,更多企业从车辆租赁转为车贴形式,这成为专车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2019年的企业用户日均单量已经从18年的42%升至55%
●对于个人出行用户,消费升级及乘客对安全乘车的需求同时促进了专车需求量,夜间乘客、老人及有多个小孩的家庭成为专车个人用户的特征侧写
快车在不同梯队城市中都可以实现盈利,而专车仅在一二线城市有潜在盈利机会;新能源汽车具有车价、牌照、电费等带来的价格优势,因此盈利稍高于传统燃油车
尽管网约车市场呈现整体亏损,很多企业因资金流无法支持可持续经营而退市,滴滴又以高达92%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仍然有新的企业不断进入市场。我们预计未来国内的网约车市场新进入者将以自带流量的科技公司和和自带硬件的整车厂为主,部分拥有车队及政府资源的小型公司则借助其他流量平台进行地区性运营(见表6)。
●流量公司和纯平台公司:轻资产模式,以科技公司为主。它们通过自身流量优势为多个网约车服务商提供打车入口(如高德);或者建立线上车辆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车辆资源,平台中的注册司机自行承担租赁车辆等事宜(如滴滴和美团)
●平台+运力公司:以重资产为核心建立独立线上平台,以整车厂和汽车租赁性质公司为主。例如曹操和T3出行的车辆来自于集团或者股东公司自有车型,神州和首汽的车辆来自于集团汽车租赁公司的运营车辆
●运力公司:重资产模式,公司自有车辆和司机提供网约车出行服务,多为地方出租车公司和小型汽车租赁公司
各地网约车政策频频升级,很多地方鼓励或要求新增和存量网约车转变为新能源汽车。2019年已有约30%的新售新能源汽车注册为网约车(约50万辆),因此整车厂背景的网约车企业开始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服务车队。
而不同运营模式在不同城市梯队中的盈利性存在差异,网约车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对服务选项进行战略调整,并对城市渗透程度进行考量。以平台+运力这种商业模式为例,我们对不同城市的网约车服务进行了横向比较和深入研究,主要发现:
针对燃油车而言,快车在所有梯队城市均有盈利潜力,专车仅在一二线城市能实现盈利,且专车毛利率高于快车(见表7)。
若考虑与运营相关的直接成本(收购等战略扩张及技术投资除外),快车在一二线城市的毛利率在5-6%左右,三四线城市较低为3%;专车在一二线城市的毛利率水平在9-10%左右,而因高企的车辆成本和较低的打车出行市场价格,其毛利率在利用率饱和的情况下还是为负,较低的司机工资水平也难以使其实现整体盈利。
新能源汽车因车价、牌照、电费等因素在价格上有优势,盈利率高于传统燃油车,补贴退坡之后的毛利率会下降约1到2个百分点(见表8)。
一线城市燃油车运营牌照高达数万元,而新能源汽车享有免费牌照。另外新能源汽车所耗电力相比燃油也具有相应的价格优势。在现阶段仍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新能源快车服务的毛利率在一线城市为14%,二线城市8%,三四线城市2%,如果在补贴退坡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作为网约车也能实现盈利,整体毛利率会下降1到2个百分点。
在毛利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不同企业实现整体盈利所要关注的盈利关键点存在差异:平台公司实现净利盈利的关键在于新业务投入所带来的未来营收,平台+运力公司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规模化来摊销单均运营成本(见表9)。
市场中的两家典型企业均已经实现10%和6%的毛利盈利。平台公司在其他项目及新业务的投资上花费了大量成本,因此其盈利的关键在于获得新业务投入带来的未来营收;而平台+运力公司由于单量的体量较小,单均市场推广和平台运维费用高企,其盈利的关键则在于如何规模化经营实现净盈利。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