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开拓者,为什么是滴滴?
上海“抢滩记”
2019年8月正式亮相WAIC前夕,滴滴开始较为密集地释放自动驾驶相关消息——升级自动驾驶部门为独立公司,收获上海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吸纳原安波福无人驾驶全球工程副总裁韦峻青、原顺为基金执行董事孟醒等人才。
紧锣密鼓下,滴滴自动驾驶团队迅速在上海建立办公室、运营中心、安全护航中心等,并大规模部署测试车辆,并针对上海特色路段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本地化优化与研发。
与此同时,刚刚加入团队的孟醒着手在上海搭建运营、商务和战略等方面的商业化团队。一方面为本地化运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联系做支撑;另一方面在区域内进行市场与数据分析,制定运营策略。
首次进入上海测试,孟醒用“摸着石头过河”形容当时的状态:“不光要摸技术,还要摸流程和规则,我们面临很多‘第一次’。”
2019年9月,滴滴获得上海首批可载人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作为其中唯一的出行企业,滴滴的一举一动备受业界关注。彼时,Robotaxi领域已经极为热闹,百度Apollo、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各占一方。选择了上海嘉定的滴滴,也是当地Robotaxi之路的“开拓者”——承担探索着当地自动驾驶测试、考试等规则的“重任”。
为了快速完成本地化技术研发,滴滴自动驾驶全球团队从北京、美国等地汇聚到上海,开始了为期多月的“驻扎生活”。这期间,久居此地的研发人员不仅将附近餐馆“尝了个遍”,甚至还因洗衣需求太多而被酒店“抱怨”。
从工作节奏来看,滴滴自动驾驶更像是一个创业公司。“一两周就会迭代一个新版本。”孟醒如是表示。迭代7个月后,滴滴自动驾驶联合央视开启RoboTaxi试乘直播活动。
但这次活动并不那么完美。因为受到上海大雨的影响,在启动时的出现了延迟、中途的人工接管等问题。对此,孟醒坦然表示:“直播遇到的不足和问题,我们虚心接受。今天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不完美,但我们会在未来持续快速迭代。”
也正是为了促进迭代速度,滴滴自动驾驶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面向公众开放RoboTaxi服务。“我们就是要引入更多的观众、乘客和第三方的意见,以实现快速迭代,”孟醒表示,“技术人员设定的指标可能并不是公众最重视的,只有在技术迭代过程中引入公众真实需求,才能打造出最适合公众的运营服务。”
与工程师相比,乘客的关注点更多在“平顺度”上,他们通常将“是否像人类驾驶”作为技术衡量标准。“我们过去更关注安全,对平顺度要求偏低。尽管有时车辆是因交通规则做出一些举措,但乘客很在意这些动作是否突兀。”孟醒介绍道。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