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嘀嗒内外环境风险评估:上市不代表上岸,也有可能触礁?

2020-10-15 08:41
互联网江湖
关注

内外环境风险评估:上市不代表上岸,也有可能触礁?

意气风发谋求上市,却在舆论方面被"万人捶",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央的嘀嗒似乎是有些"水土不服"。

不过真正的考验或许远不止于此,上市不代表上岸,综合来看嘀嗒接下来所面临的风险有些过于多的样子。

一方面在于外部环境因素,在此我们主要通过 PEST 模型进行剖解。

从政策因素(Political)来看,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合规。对于谋求上市的公司而言,合规是底线,经常违规会阻碍上市步伐。即便上市成功,一家经常被行政处罚的企业会给人一种缺乏敬畏心的印象,给投资人一个不好的印象,进而"用脚投票",降低对企业的价值评估预期。

从经济因素(Economic)来看,根据天眼查APP检索显示的信息来看,嘀嗒出行的上轮融资停留在2017年3月份的D轮,融资金额未定。虽然率先盈利,但结合目前行业竞争环境来看,未来大量投入或许不可避免。虽然现在谋求上市,但结合国外Uber、Lyft上市表现以及现在嘀嗒的舆论环境,上市或许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市值。论商业模式的"故事性",嘀嗒似乎不及Uber、Lyft,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盈利了。

从社会因素(Social)来看,滴滴顺风车的"暂停",给了嘀嗒快速发展的机会。但现在嘀嗒已经被更多人所关注,就要警惕类似滴滴发生过的风险。其招股书里也写道,嘀嗒无法保证日后不会发生与顺风车服务有关的犯罪事件,如若发生,顺风车市场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而嘀嗒也会产生重大经营和合规成本,甚至需要调整或者暂停该业务。

相对于滴滴,业务结构有些单一的嘀嗒如果被暂停顺风车业务,这或许意味着近乎毁灭。

从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来看,技术因素的影响往往通过政策因素来实现,而出行市场最大的变数或许就是新能源汽车了。

当前,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在被推广应用,许多拉货车也都是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私家车可能不至于全换,但引导或者要求营运车辆新能源化却未尝可知。这样一来,那么嘀嗒司机或许很多都跑不成,而汽车厂商在这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T3出行,其车辆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在运力的先进性上已经走在很多网约车平台前面。

透过 PEST 模型分析不难看出,嘀嗒接下来发展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其实相当复杂。

另一方面在于行业自身,这包括嘀嗒自身的竞争力以及竞争对手。

出租车业务暂时不论,招股书中的重点是顺风车业务数据。嘀嗒是国内最早做顺风车业务的出行服务商之一。至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顺风车已经覆盖全国366个城市,注册车主约1920万人,认证通过车主约980万人。

在顺风车这块上,现在嘀嗒确实优势很明显,只不过这种优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呢?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友商顺风车下架的一年中,嘀嗒的顺风车单量直接翻了十倍。可如今安全区不复存在,对手们来势汹汹的袭来。

今年6月,滴滴顺风车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并在6月23日起恢复跨城服务。而哈啰方面,9月30日到10月8日期间,哈啰顺风车运送人数达569.4万人次,累计发单量达2625.9万,其中,场站订单同比增长47.4%,下单最多的乘客在十一期间共下单达36次,依托阿里集团,哈啰出行越来越成为继滴滴之后的又一极新势力,未来商业前景可观。

顺风车的本质是什么?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就是在固定的时间,让需求与供给得到匹配,供给端运力要实现密集覆盖从而满足分散的需求,因而顺风出行这一双边市场的核心在于注册的司机而非乘客。乘客选择性很多,但是只有司机数量足够才能满足复杂的用户需求,司机数量决定平台体验、打车速度。

从司机角度来看,网约车经过这么多年,运力资源实际上早已成为一个存量市场,存量市场的竞争其实是一种类似零和博弈的玩法,靠补贴获得司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而司机跟补贴走早已是网约车市场司空见惯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网约车市场一直动静不断的原因所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