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的背后:芯片到底是卡了谁的脖子?
国内市场的风险和机遇
去年,大众集团、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就相继发出预警,由于全球范围内汽车芯片的短缺,可能会影响汽车生产,其中因市场复苏而带来需求增长的中国市场形势尤为严峻。
近日,据消息人士向媒体“爆料”,因为芯片问题蔚来又要减产了。就在今年3月26日,蔚来就曾表示由于芯片短缺,临时停产5个工作日,第一季度的交付量因此受到影响。除了蔚来之外,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受到影响。
4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由于芯片供应紧张工厂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表示,预计芯片危机最快会在6月底7月初得到缓解。一直雄踞中国销量第一的一汽大众也未能幸免。有媒体报道称,一季度缺芯对一汽大众产能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4月份由于产能收缩,导致当月销量缩减20%。
不过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芯片危机虽然影响了部分汽车制造商的销量,但也有望成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甚至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转折点。
自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开始蔓延后,不少中国公司都加大了研发和创新力度。这其中有像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还包括芯片企业甚至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例如华为、OPPO和小米等手机巨头,都或投资或自主研发进军汽车芯片领域。目前华为的车载自动驾驶系统等产品都已经实现装车。
但从芯片产业链来看,国产芯片供给比较乏力,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较低的封测环节。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超 90%,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的4.5%,国内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其中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设计,都由国外主导;制造环节则集中在中国台湾,据TrendForce数据,2020年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市占率超60%。聚焦到汽车领域,国内汽车芯片目前过度依赖国外,进口率超90%。另外,美国芯片制裁的形势下,国产替代成为一大趋势。
从目前全球市场来看,国外传统厂商占据主导,多年来保持领先地位,如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汽车芯片厂商前5名市场份额占比达50%,都是欧美、日本企业。国内仅比亚迪半导体能进入国际队伍,但与巨头英飞凌等,仍有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实现自主研发芯片已经是刻不容缓。根据信息显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十四五规划也将重点支持半导体产业链各个关键“卡脖子”环节,主要包括先进制程、关键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领域。
显然在短期之内,芯片短缺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会延续更久。但随着汽车产业结构性再一次出现变化,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的到来,芯片终将成为全球车企命运攸关的重要转折点。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