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满月,委屈了谁?
行业焦虑的延续——真刀比拼
阵阵吐槽声中,车主们成功地把自己的保费焦虑,传导至新能源汽车品牌身上。
为了抵消大家因保费而动摇购买欲,一些主打高端风格的品牌,进行了提前应对。
比如说,某本土造车新势力在去年底的品牌活动上,就专门针对专属车险进行了说明:首先承诺品牌旗下的车型保费调整幅度不大,再表示将持续关注后续的价格变动。
这种承诺等于是给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一颗“定心丸”。具体来看,这个品牌推出了相关的“服务组合”,包含专属车险中新增的三项附加险(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险和自用充电桩责任险)。
要说这种应对措施有多妙?未必,它看起来更像是自掏腰包补贴车主,力争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至于未来怎么办?它也不清楚,只能谨慎观察。
这种做法不是特例,很多本土造车新势力也有类似的应对措施。
如此真刀比拼,是因为本土造车新势力正处于竞争焦灼局面中,领先者担心一个专属车险新政会打破局面;落后者则寄望借此翻盘。
推测,这些造车新势力基于专属车险的补贴,将维持一段时间。
说到底,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本土造车势力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在如今的“保费焦虑”之前,它们还经历过“里程焦虑”、 “充电焦虑”和“安全焦虑”。
具体来看,“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源自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产品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电池续航里程短、充电耗时长、充电桩难找等方面,一直是困扰车主,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障碍。
为此,车企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提升续航水平,而且,有一些头部势力开始自建充电桩,或开发新型换电技术,只为了能提高车主的驾乘感受。当然,这种投入动辄亿元量级,加大了车企的财务负担。纵观已上市的新能源车企,无一不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从去年的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又多了一个“安全焦虑”。去年发生了多起电池起火燃烧事故,还引起了人员伤亡。尽管诱发事故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行业专家们多把原因指向电池本身及整车设计上。
若无法控制自身事故问题,降低维修成本,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高端车型)的保费则难以降下来,车企不得不持续投入进行补贴。
与之相反的是,做到了“降维打击”的特斯拉,并没有特意采取补贴措施。想必,它需要验证一下市场在保费上涨冲击中的坚守程度。
专属车险的猜想——行业博弈
让我们从保险业务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基于车企的大手笔投入,目前的高端新能源汽车搭载了很多高智能设备,而保险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懂行人才。一旦发生事故,对其进行理赔定损比较麻烦。据悉,保险公司设定保险费率和提供服务标准的依据是数据,包含驾驶行为数据和车辆属性数据。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价格和承保理赔数据资源并未被保险公司获取,不利于保费测算。
“您看这车,一身的雷达,我们该怎么定损?”一位保险从业者指着一辆新款新能源车无奈地说。
由于专业弱势,此前新能源车维修理赔成本更多由车企占据主导权,让保险公司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申万宏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 85%,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保险公司在现阶段没有在服务和盈利之间实现平衡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此前车险的整体保费有缩减趋势。根据银保监会网站发布的2021年前4个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车险保费增速同比下滑6.86%,占比为50.16%,整个保险行业处于面临亏损状态。
因此,新能源专属车险的上线,是保险行业维护自身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其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发起制衡的手段之一。
从另一角度说,凌驾于车主头上的保费上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与保险行业有序融合的代价。新能源车企选择补贴车主,主动为此代价买单,从道理上也说得过去,毕竟新能源行业身处热门赛道,吸引热钱的能力更强。
新能源专属车险上线满月,效果还没有立竿见影。接下来,基于双方的数据积累,保险公司将掌握更多的资源。
对于消费者来说,制衡力量的出现总归是件好事,至少它能倒逼新能源车企稳定产品性能,最大限度减少自身问题引起的事故。(文/知顿 青峰)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险满月,委屈了谁?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