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程寒松教授: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已无主要技术障碍

一直以来,氢能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随着近几年氢能应用技术发展逐渐成熟,氢能产业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标志着氢能产业已被纳入中国国家能源战略。

众所周知,氢能可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车辆、发电、储能,也可掺入天然气用于工业和民用燃气。氢能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能够部分替代石油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氢能行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需要具备丰富的氢源,二是常温高压下氢的储存及运输问题,三是廉价、高效、长寿命的燃料电池,四是需要充足的基础设施。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氢能,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课题。

程寒松教授正接受OFweek氢能网采访(图)

11月13日,由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高科会主办,OFweek氢能网承办的“OFweek 2018中国氢能行业高峰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借此时机,OFweek氢能网特意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寒松博士,就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进步、未来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市场前景等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储氢技术市场化 技术优势显现

目前,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大量工业副产氢和未上网的电,以及价格合理、长寿命燃料电池的出现,已经解决了氢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挑战,接下来需要处理好氢能储运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的问题。而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氢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因此解决好以常温常压、安全、高效、廉价的液态储氢技术为代表的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在实现储氢技术市场化应用上,程寒松向OFweek氢能网表示:“目前还很难去量化市场化指标。大家知道,如果想要达到初步实现的构想,那么一座城市就至少需要几百辆在运营的氢燃料电池车。然而,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反馈,高压氢根本不能进到市内,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液体有机储氢和运氢就没有这个问题,会非常安全。要实现储氢技术市场化,就必须率先解决加氢站的问题。”

同时,程寒松进一步介绍说,相较于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化储氢技术以及其他化学储氢技术,有机液体储氢技术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优势:

首先,有机液体储氢技术体积储氢量密度比高压氢要高。700个大气压下每升含氢量只有39克。中国目前采用的是350个大气压,每1升含20克氢。深冷液化到-253℃,每1升含70克氢。而我们这个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可以实现在常温常压下每1升含氢近60克,所以它的储氢量是非常高的。

其次,有机液体储氢能够跟现有加油站等基础设施完美匹配,只需要对现有加油站进行少量改造,就可以快速改造成一个加氢站,炼油厂就可以变成做氢油的工厂。实际上,用有机液体储氢技术要做事情就是现在中石化、中石油正在做的事情。

其三,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能耗较低,并且运输十分安全方便。

当然,对于有机液体储能技术而言,目前的最大问题是要在汽车上给它施加200℃的温度使氢释放出来。那么,这样的温度从哪来呢?由于燃料电池废热品质太低,只有70度,很难把70度变成200度。所以,这就需要做好两件事情:其一就是把燃料电池工作温度提高,从而利用废热就可以把氢释放出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让氢油直接在燃料电池的膜电极上反应,打断碳氢键,氢直接进入燃料电池,产物就是储油和电,这个就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