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哪些锂电企业正在涉足氢能?

OFweek氢能网讯:3月18日,道氏技术公告称,拟与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塑科技)、自然人马东生先生共同出资设立广东道氏云杉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燃料电池膜电极(MEA)等材料的研制和销售。

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道氏技术出资3100万元,占比62%;重塑科技出资400万元,占比8%;马东生先生出资1500万元,占比30%。

其中,重塑科技是国内燃料电池系统提供商,马东生是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均为当前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知名选手。

道氏技术则主营建筑陶瓷釉面材料相关业务,并在2015-2018年间通过资本手段收购江西宏瑞股权、青岛昊鑫、广东佳纳等公司,顺利跨界锂动力电池领域。

2018年道氏技术实现营收35.44亿元,同比增长1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5.64%。业绩增厚主要原因为道氏技术三元前驱体、钴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导电剂业务高速增长。

从业绩数据来看,道氏技术跨界锂动力电池的策略相当成功,这似乎为道氏技术再次跨界延燃料电池产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不过有相关行业人士指出:“跨界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企业,最看重的还是国家层面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化推广的支持。”

事实上,与道氏技术抱有同样考虑,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视为新风口的锂电企业已不在少数。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超10家锂电企业已对外明确展开氢能产业布局。跨界公司类型涵盖材料、电池、设备等,不同公司跨界的原因存在细节上的差异。

“设备公司们更倾向于前瞻布局,‘产品未动,设备先行’,而且锂电与燃料电池部分设备功能重叠,可以直接在新领域内使用。”相关行业人士认为:“电池公司则大部分属于错失锂电市场先机,希望能够在燃料电池领域开拓新天地。”

尽管越来越多企业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投以更大关注的消息令人振奋,但需要提醒的是,国内氢能产业发展仍存在氢能基础、安全、制备、储运和检测标准等相对缺乏,部分技术开发起步晚,技术成熟度仍相对较低,国产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实情。

相关企业在进行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投资时需要认清自身优劣势,理性投资。

事实上,为了降低产业投资风险和筛除部分投机者,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制定了相关产业投资要求。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新规就明确提出新建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投资项目条件:

(一)企业法人已建立车用燃料电池产品研发机构,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具有相关研发经历。燃料电池电堆企业应具备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和实验验证能力。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应具备电堆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和实验验证能力;

(二)燃料电池电堆项目应建设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和电堆组装的生产能力。燃料电池系统项目应建设电堆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电堆系统组装的生产能力;

(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以下为部分锂电企业跨界燃料电池案例:

宁德时代

2018年3月,宁德时代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募资42亿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下一代电池研发等,包括全固态锂电池、锂金属空气电池、氢燃料电池等。

2018年6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8年第6批)。其中搭载宁德时代燃料电池系统的宇通牌ZK6125FCEVG3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入选。该款车型的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30.5kW,峰值功率31kW,支持续航里程(等速法)110km(氢系统不工作),500km(氢系统工作)。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