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2021)

2022-05-18 15:07
零壹财经
关注

(二)2008年以来全国绿色技术创新高速增长

基于前述指标体系,我们以2008-2021年每年的全国年度数据为基础,计算全国绿色技术创新年度指数力求从更长的时间周期分析全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历史走势。计算结果显示,全国绿色技术创新年度指数从2008年为基期的1000,增涨至2021年的4791.20,14年中增长了近4.8倍,年复合增长率达11.84%;可见全国绿色技术创新在2008-2021年期间高速增长。

图9 2008-2021年全国绿色技术创新年度指数

数据来源:智慧芽、零壹智库

从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趋势向上。全国绿色专利每年申请数从2008年的4.3万余件,增长至2021年的15万余件,2020年更是高达22万余件。全国绿色专利每年授权数更是稳步上升,从2008年的1.9万余件上升到2021年的18.4万余件,复合增长率高达17.5%。从增速看,绿色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2008-2012年均有一个较快速的发展,2013-2021年增速浮动较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从抓数量到抓质量的转型。

图10 2008-2021年绿色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及增速

数据来源:智慧芽、零壹智库

总体而言,2008年-2021年全国绿色技术创新高速增长,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是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基础。

图11 全国绿色技术创新高速发展的原因

数据来源:智慧芽、零壹智库

1.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

“双碳”和创新驱动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政、企、学、金”多方参与、互利互惠,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多链交织、相互融合,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协同互动和优势互补的复杂系统。

政策链是引擎、产业链是平台、人才链是保障、绿色金融是桥梁。其通过资源配置、资金聚合和风险控制分别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结构、规模和效率,进而驱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贯穿了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12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绿色金融产品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从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侧来看,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和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规范化程度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显著提升。

表3 绿色金融产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2.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支出,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而绿色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20年(2021年数据尚未公布)我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保持较快增长,从2008年的261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0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图13 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把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领域,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大力支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008年的1451亿元,增至2020年的63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在2019年甚至高达7390亿元,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支出较2019年有所减少,这些财政投入引导和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全国各地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

图14 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坚实的科技人才基础

科技人才的力量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和推动创新的根本是人才,人才在绿色技术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从2008年的197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23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同时,科技人才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基础研究人员占比达8.2%,人员向高校流动加速,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图15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说明:[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例如:有两个全时人员和三个非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20%、30%和70%),则全时当量为2+0.2+0.3+0.7=3.2人年。为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

       原文标题 :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2021)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