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业40年 成绩喜人但也要认清问题
产业结构整体失衡
本世纪初机床工业的连续高速增长至2012年基本结束,其背景就是机床消费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由2011年的 32.9% 断崖式跌落至 -2.1%,衰退一直持续了 5 年左右,直到2017年才出现恢复性增长。
市场的逆转使机床工业由连续高速增长一下子陷入了“产能过剩”的严重危机,被迫进入了艰难的转型调整阶段。
市场变化的特点是结构性的,需求总量下降的同时,需求结构显著升级。
因此,机床工业产能过剩也必然是结构性的,过剩的是与市场正在加速淘汰的那部分与传统需求相对应的落后产能,而与市场不断升级的新需求相对应的供给能力则明显不足,其本质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其背后是产业结构整体失衡。
我国机床工业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供给能力层面的结构失衡。
具体表现为,通用型同质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过剩,而定制型差异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则显著不足。
以大批量生产方式制造中低档通用型单机类产品,是机床工业的传统能力优势,这种优势在老牌国有骨干企业(包括转制的国企)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为不少新兴民营企业所效仿。
2012年以来,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低档通用型单机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幅下降;而高档型、定制型和自动化成套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却快速增长。
这一变化与机床工业的供给能力结构形成了明显的错位,适应传统市场的庞大产能在显著变化的市场面前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
必须指出,正在发生的市场结构性变化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只是一度被过热的市场气氛所掩盖了。
因此,清醒认识并主动适应这一长期趋势,从根本上调整自身供给能力结构,是机床工业企业的明智选择。
二是企业模式层面的结构失衡。
具体表现为“产品专业化”类型的企业过多,而“市场专业化”类型的企业则凤毛麟角。
“产品专业化”企业,是指专注于某一类(或某几类)细分产品的企业,如车床类、铣床类、磨床类、齿轮机床类等等,我国机床工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企业有特定而有限类型的产品,但是一般没有特定的目标市场领域,产品的普遍适用性和市场领域的广泛覆盖往往成为该类企业的追求目标。
它们的突出短板是缺乏对用户工艺的深入研究,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普遍薄弱。
所谓“市场专业化”企业,是指专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领域的企业,比如专注于汽车动力总成、汽车整车冲压工艺、航空、船舶、铁路、消费电子、模具等等。
这类企业有特定而有限的细分目标市场,其产品具有非常鲜明的市场针对性。
它们的突出优势是对目标市场的用户工艺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是真正的用户领域专家,因此具备极强的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相比之下:
第一类企业是面向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是产品专家;
而第二类企业则是面向外部市场的专业化,是用户专家。
企业类型的不同反映了企业市场定位、经营战略的区别,也必然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特质。
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受用户欢迎。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专业化”类型的企业模式是适应高端细分市场特殊需求的必然产物,要想进入高端细分市场,最宜于采用市场专业化的企业模式。
尤其那些对加工质量要求高的行业,无不对所需机床设备和服务有着专业特点十分鲜明的严苛要求,这是通用型的产品和非本领域内的专家根本不能胜任的。
事实上,目前占据上述高端细分市场的企业多数属于市场专业化类型。
比如德国格劳博(GROB)公司占据了中国轿车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领域7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如济南第二机床厂,该公司不仅在中国轿车整车冲压工艺领域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还强势进入美国市场并站稳脚跟,这首先得益于企业长期专注于该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战略。
如果要在更多的高端细分市场有所作为,必然需要更多的市场专业化类型企业的努力。
三是产业体系层面的结构失衡。
数控机床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数控装置、伺服驱动单元、轴承、液气润滑装置等等。
所谓产业体系的结构失衡,就是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长期滞后于数控机床主机的发展。
尽管有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支持,但时至今日,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制约行业的发展,还为机床工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上述三种结构性矛盾是机床工业“大而不强”现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机床工业转型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产业生态焦虑浮躁
自2012年进入转型调整阶段以来,机床工业呈现出两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方面伴随着转型调整的不断深入,机床工业内部此消彼长的结构分化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发展生态变得焦虑浮躁。
机床工业的产业发展生态,具体指行业内部的发展心态、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
这些表现,与机床工业“精实严谨、低调内敛”的产业特质格格不入。
另一表现是“产业虚无主义”。
在一些人看来,机床工业是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尤其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之际,机床工业也可能和其他一些传统制造业一样被边缘化甚至被颠覆。
近年来,诸如服务化转型、互联网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新业态、新制造等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
受其影响,一些企业开始放松甚至放弃装备制造产业正面战场的努力,盲目追逐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化转型,有的企业更是参与到金融和房地产的“盛宴”之中。
其结果自然是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衰退,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境。
相较于浮躁之风,产业虚无主义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前者的危害局限于败坏行业作风,导致假、大、空盛行;而产业虚无主义的流行将把机床工业的调整转型引入到完全错误的道路上。
要认识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差距,恰恰在于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方面的基本功力。
如果无视这些根本差距,而把主要注意力和有限资源都投入到其他方面,这显然就将误入歧途、本末倒置。
上述消极产业生态的产生和以下几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是社会转型期负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拜金主义泛滥,投机主义盛行,财富神话频出,风口不断变换,浮躁焦虑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
其二是长期存在的“唯GDP”发展误区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和蔓延。
其三是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服务业和已经金融化的房地产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畸形膨胀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不仅相当程度地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源(脱实向虚),而且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干扰。社会舆论一度对新兴技术的非理智追捧(诸如所谓“新四大发明”等)也难免带来对传统制造业的轻视,影响行业的心态。
其四是机床工业自身转型调整的巨大压力。机床工业的整体转型调整并非是主动的,而是被迫进行的,是从连续10多年的增长盛宴中突然跌入转型调整之中。转型调整绝非易事,非卧薪尝胆、伤筋动骨不会见到成效,这也是焦虑浮躁心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正确认识我国机床工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无疑将为机床工业未来30年正确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有所助益。
- End -
出品 | 夹具侠
素材 | 脉博智造
最新活动更多
-
技术指南立即下载>> 电动汽车功率半导体技术趋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