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大的赢家是去年最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技术加持
基于海量的流量和数据,不断锤炼自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并且利用数据优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有效的训练,最后以AI芯片为切入口,彻底打通硬件入口。这是互联网巨头搞硬科技创新的一条常规途径,也是阿里、腾讯亲自验证过的成功道路。
而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其实非常契合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科技需求。因此从一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互联网巨头们就普遍怀有以自身技术赋能行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比如,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斑马网络,就曾一度凭借出色的车联网系统让上汽荣威获得了不小的市场反应;而腾讯在2015年和富士康、和谐汽车组建的造车联盟“和谐富腾”,腾讯的定位就是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方,联盟破裂之后腾讯仍未放弃,2016年下半年成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
当然,对技术赋能行业最为热衷的还是百度。百度从2015年就开始大规模投入无人车技术研发,2017年发布Apollo技术开放平台,2018年发布可适配自动驾驶的全功能云端AI芯片“昆仑”。
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机会显然是充满渴望的。然而大笔资金砸下,却没能换来造车新势力们的顺畅配合。
在技术应用方面,互联网巨头们和车企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互联网巨头们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底层技术供应商,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包。但可以明显看到,蔚来、理想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车企更倾向于自己搭建底层系统,实现对汽车核心技术能力的把控,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生态。
简而言之,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实现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把控和供应,而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很多互联网巨头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亲密无间。
亲自下场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互联网巨头们绝不会甘于只做资讯、娱乐服务供应商。于是除进一步加强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之外,互联网们也在尝试谋求其他方式深入核心技术领域。
其一,分散投资。造车新势力们可以通过多方融资避免对互联网巨头的过度依赖,互联网巨头们也可以通过投资更多车企分散相应风险。
其二,亲自下场。虽然华为、小米都曾对亲自造车一事加以否认。但阿里、百度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却鲜有对亲自造车明确表示拒绝态度的。
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造车显然更容易达到根本目的。而从当前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期待来看,亲自造车或许也能稍稍帮助互联巨头们缓解舆论被动。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造车的尝试已经开始。2020年11月,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共同投资的造车项目公布,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展开类似行动的并不只是阿里,几乎同时,滴滴和比亚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而百度联合传统车企亲自造车的消息,近日也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从一开始的资本扶持,到逐步深入的技术赋能,再到近期开始尝试亲自造车,互联网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参与感越来越强。
考虑到互联网巨头们对造车新势力长期以来的资金投入,亲自下场造车显然并不是一项最优解。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亲自下场造车或许又是互联网巨头们的一条必经之路。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直播中立即观看>>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