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互联网大厂造车,会是黄粱一梦吗?

百度苹果造车,是认真的

身为BAT三大厂之一的百度,虽然近年来一直在经受业绩下滑、增长乏力的阵痛中,但是并不妨碍李彦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下重注。
与AT两大厂走“建立生态圈”思路不同,百度走的是整车制造路线,亲自下场造车,并且搭载自家潜心研发多年的自动驾驶系统。

很多互联网大厂不愿意下场造车,原因就在于造车不同于互联网虚拟产品,生产时间线和成本过长过高。一般情况下,造车的时间最快需要36个月左右,这个时间还未包括前置技术储备规划以及工厂建设。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长达4-5年的造车时间周期,可能意味着风口已经完全过去。

但是百度面临的局面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即便时间周期长,百度也无法放弃的了。BAT三大厂近年已经频频被后起之秀挑战,百度无法找到新的增长赢利点,生态圈也未建立,除了百度搜索之外,百度似乎已经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产品了。

这种情况下,李彦宏押注造车,似乎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落子”。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全新的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汽车公司会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同时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

是的,以后我们可以在马路上见到印着百度Logo的新能源汽车。

百度造车雄心大展,而百度更广阔的目标,是无人驾驶。

早在2013年,百度就已经开始研发无人驾驶系统。2017年,百度正式开始推出Apollo系统。目前为止,百度准备在国内30个城市部署超过3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换言之,百度的“阿波罗”已经足够成熟。

早在2019年,就有消息称百度Apollo可以达到领先其他企业的L4自动驾驶级别。2020年底,百度首次推出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ANP。其副总裁称,将在未来三年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搭载ANP。

李彦宏坚信,自己的Apollo将成为未来汽车竞争的杀手锏。

与百度相同,苹果也是亲自下场造车。

作为行业领先巨头,苹果想进入的领域自然会引起极大关注。在2014年,苹果开启了“泰坦”造车计划。直到四年后,库克才坦承苹果还在继续进行这一项目,并且重点放在了自动驾驶技术领域。

自2017年以来,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申请了百件专利。而苹果造车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终于到2021年2月3日,苹果宣布向韩国起亚投资4万亿韩元建厂造车,将于2024年推出苹果汽车。

但是没过几天,现代起亚方面宣布并未和苹果达成以上协议,股价瞬间暴跌。而苹果和日产的谈判也破裂,让苹果造车陷入了疑云。

虽然苹果造车呼声极高,但是几年下来,苹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原因就在于苹果以往成功的产业链模式在汽车行业里行不通,有实力的车企都不愿意“沦为”苹果的代工厂,而是想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一点与苹果在以往产业链中做主的局面大有不同。

苹果对于产业链的把控欲望,使得其至今仍未达成板上钉钉的造车合作,苹果汽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地可能依然遥遥无期。

小米将要来临?

而近期最让人关注的造车新闻,莫过于小米将会入局新能源造车。虽然小米方面已经否认,但是否认公告的词句变化,让人嗅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气息。

2月19日,小米造车新闻一出,小米集团股价陡然上升14%。随后小米否认,市值又瞬间蒸发600亿港币。

小米一改以往的“极力否认”的声明,而是“暧昧地”使用了“还未进入到正式立项阶段,将会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虽然小米还未正式下场,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小米造车不远了。雷军身为蔚来的第一批投资人,自然深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脉络。

小米造车新闻能够引发如此之大的反响和热度,正是因为小米在生态链产业中取得的成功。小米知名的已经不再是手机单一产业,而是全系家居产品。

而所有人都在猜想,小米造车会不会继续沿用米家产业链模式,使用代工生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新一轮的价格攻势。

或许在不久将来,我们也可以见到“1999”的小米新能源汽车。

大厂或许有大未来?

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涉足造车,不仅说明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更因为其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
大厂们进入该领域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腾讯阿里发力于生态圈建设,投入巨资只为打造下一个“微信朋友圈”以及“淘宝生活圈”,而不涉及下场造车;

百度苹果在无人驾驶系统开发上奋步向前,百度已经在Apollo上取得了领先的成果,并且和吉利达成合作造车,李彦宏的百度汽车梦即将实现。而苹果则依然受困于“产业链把控思想”迟迟未能与车企达成合作造车,苹果造车依旧遥遥无期;

华为期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全栈服务商,已经推出的Hicar系统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是如果华为想更进一步,还需要得到车企的合作信任;

小米则是仍在观望,雷军作为顶级投资人深知好菜不晚的道理。不论小米何时入局造车,都会掀起一阵风暴。

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言明各家互联网大厂的造车思路和模式孰优孰劣。

BAT以及华为都是力争抓住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产业终端服务,除了百度外,其他三家都不执着于亲自下场造车,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人机交互圈上。而百度则是希望依仗无人驾驶,在未来扳回一城。苹果和小米作为手机厂商,造车形势愈发难以预估。

图注:雷军与何小鹏

但是纵观各大厂商的造车计划,不难看出各大厂商都是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占据到主导地位。不止是作为一个陪衬,而是作为主导者能够掌管行业话语权,这一点在华为的计划中尤为明显。

而各家厂商的计划中,彰显的另一点则是对智能汽车的强调。

不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华为百度,都是在强调智能汽车的研发和部署,新能源汽车只是作为搭载平台而言。换言之,互联网厂商是意欲和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而不受制于汽车研发实力的限制。毕竟,互联网大厂手中掌握的海量大数据,是特斯拉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仍然冷峻。

车企们深知互联网大厂的打算,诸如比亚迪之类车企都在自行研发操作系统而不愿意与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放弃话语权。未来,车企和互联网大厂对于话语权的争夺,可见得会愈加激烈。

前路漫漫,互联网大厂的造车之路仍充满未知。

THE END

本文由贝克街探案官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原文标题 : 互联网大厂造车,会是黄粱一梦吗?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制造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