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中心井喷,中国心脏康复发展迎来春天
仅有 17.7% 的公众对心脏康复认知度较好,并且公众期望能够获得更多专业的康复治疗及专业的心脏康复指导知识。而医院等级(42.8% 的公众愿意在三级医院完成心脏康复)、医保情况和医院是否设有专业康复中心是现阶段影响心脏康复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无心脏康复人才培训体系:在心脏康复领域,人才培训体系是空白。我国康复人才虽少,有高校开展了康复专业,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的人才也是有的。但是心脏康复的复杂性、危险性相较于神经和骨科要高一些,对人才的要去也要高。
目前,国内还没有心脏康复专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告诉动脉网,心脏康复师大多是心内科医生转型而来,中国目前心脏康复人才的培训多为开设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时间不足一周,而国外心脏康复培训至少需要半年,一周的时间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心脏康复人才。
不过,现阶段大家要理解这种情况,行业有意识开展心脏康复培训,有总比没有要好。未来随着机制完善,更多合格的心脏康复人才会诞生。
近期,动脉网了解到,康复大学落户青岛的消息已经确认,预计今年开工,这对于康复人才的培养是重大利好消息。
医保支持力度不足:我国目前有29项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目录,但是与心脏康复相关的内容很少。陆继恩告诉动脉网,在德国,心脏疾病患者术后如果不进行完整的康复治疗,治疗费用是不可以享受医保报销的,因为完成心脏康复的患者会回归工作创造价值,而不是一个家庭负担。
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胡大一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之后,开始逐步掀起心脏康复的热潮。各位专家相继投入心脏康复的建设。
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各位专家只能牵头成立相应的专委会。这些专委会都为心脏康复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行业中仍期望由国家牵头,组织专家,形成合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人才建设标准、评估标准等。
德国心脏康复模式借鉴
德国是心脏康复发展较成熟、体系较完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开展心脏康复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如果医生不推荐自己的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就会被医疗委员会调查,职业生涯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赔付机制鼓励甚至强制患者,要求其做心脏康复。康复资金主要来源于养老保险(工作期限)+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会全部支付第一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心脏康复费用。如果患者没有做心脏康复,再次发生心脏事件时,保险的赔付率就会下降。
德国的心脏康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住院急性期;
心脏康复:通常持续3周,有时会持续4~5周;
院后,重整/重返社会:62%~80%的患者会被长期跟踪。
在制度约束下,无论是心血管病医生还是康复科医生、运动医学科医生,都有很好的心脏康复概念,他们会主动推荐病人在接受急性期治疗后马上进入康复程序。
近几年中国心脏康复出现井喷之势,各路专家的倾力支持,民众康复意识的培养、心脏康复人才的培养也在逐渐起步。但是我们在标准建立,医保支付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国家牵头解决。中医与心脏康复的结合仍需研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附: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心脏康复中心第一批建设单位名单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