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陆道培医院李定纲:解放医生生产力才有中国医疗的价值重估

2019-05-29 10:05
多肽链
关注

国内的医疗市场还没出现成批的互联网运营高手,如果出现了,体制牢笼一定将被彻底冲破,医生生产力将得到空前的解放,他们也就有了可谈判、可议价的实力以及走出低谷洼地的真实价值。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执行院长

在中国今天百业兴旺,各行各业均已融入世界之时,中国医疗与中国医生却远隔在世界的大门之外,望洋兴叹,情何以堪?

01

变革断代艰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刚性需求已被层层细分。孩子、老人要的不同,白领、蓝领各需其索。

这些需求差异所产生的机遇,在一般商品、餐饮娱乐等等消费领域已经转化成为了各种各样、层次分明的产品和服务。但在医疗服务领域,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的刚性需求却仍处在市场蛮荒的状态之下。

纵观全球,伴随世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经百年的医疗建设在海外已是成熟的现代产业体系,有着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高、资金投入高等要求。

但在中国,改变虽已启势,改革步履却是蹒跚。且不说与西方国家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医疗健康产业相比,我们自身欲行改变,都还举步维艰。

经历过近70年的断代之痛,医疗改制迟到太久,以致传统思维与惯性行为根深蒂固,积重难返。这是这个阶段上,我们的医疗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中国现代医学最早能追溯到1835年“新豆横医院”的眼科医院,即今天的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历经80余年后,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中国私立医院体系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至1936年,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建成,公立医院的体系亦得以确立。

从此,我国现代医疗格局雏形显现,私立为主,公立为辅,多元共存。

1951年,中国医疗大改制,从而将外资医院、教会医院、国内私人投资医院等全部非公医疗机构收编归队。1956年的公私合营大潮中,中医诊所又被“并表”改制。

中国医疗的“一刀切”,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医疗问题跑步进入了公立一家“绝对垄断”的体制内时代。

然而,在公立体制内,事关人口第一大国生命健康的大医疗事业,虽然一定程度实现了为百姓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保障,可这就像“免费的工作餐”一样,始终只能在最低水平满足需求。

尽管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们尽心竭力、埋头苦干,但却很难主动思考变革,年复一年的固化思维已是常态。

“打碎可在瞬间,重建难比登天”,当我们再想从单一的公立体制向民营的多元化转回之时,国内的资本却长期在迷茫与困境中徘徊,难以找到门道,相比外资而言,似乎总是不得其法。

02

动:外资抢滩的营医疗

就今天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而言,中产阶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仍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的中国医疗已无法满足这一巨大人群的需求。

无奈之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只能远渡重洋去寻求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不仅让天量医疗消费外流,也给了驻在中国的外资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外资本能地认识到人是医疗投资的第一要素,技术是依附于人的次之要素”

“外资看得明白,有钱就能买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硬件,但外资更善思考,为什么靠石油爆发的中东海湾各国却始终未能建成一家国际认可的医院呢?缺人是最大挑战!”

在李定纲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的外资之所以能投资和睦家医院这样的案例,并非其本身独具慧眼,但确实是其善抢先机从心动到行动先发优势使然

反观本土资本,惯有套路是“见物不见人”,装修医院、购入设备,已普遍是国内投资人的第一要务与天赋擅长,混乱之中流失了大量宝贵的医护人员,他们却无暇顾及,无动于衷,转而又付高薪返聘退休高龄主任、专家“坐镇”。

但在欧美日等国的民营医院,他们用的多是30-40岁的年轻新生代医生,收获着青年人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红利,维系着自身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以至当今在海外,世人皆认同的共识是,私立医院的临床治疗与医院管理水平普遍优于公立医院。而反观中国的民营医院,用的尽是几近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专家,皆为巅峰已过,斗志全无的廉颇老者群。

中国医学界,有职称的专家不少,真正的专家其实不多。

03

心动资本涌入尴尬

对医院的估值,人依旧是最大的价值。

国外的估值依据是医生完整的数据库,工作年限、忠实客户病人、医疗差错、保险索赔、医疗官司等等都囊括其中。

而国内的估值还局限在传统的硬件折旧、损益表等财务数据,看人则是论文、学位、职称等一系列头衔。

无论是物色医生还是选择医院管理者,资本最需要看而看不到的是临床经验这一软性的轻资产

“土豪们真的认为有钱可以有一切,而真的不懂人是第一要素,他们大多对医疗专家人才的价值判断进入了误区,一路走下去,只见医院建筑宏伟,内饰豪华,设备先进,但却难脱运营困境,门可罗雀,生机全无,多为空壳。”

就是在外资与本土资本交替喂食中,催生了一支数字惊人的中国民营医院大军。

2014年至今,中国民营医院数量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快速增长,到2018年底正式突破20000家,几乎是公立医院数量的两倍。但中国医疗体制的改变绝不能仅依靠这些数字得出结论。

估计民营医院得有一半要转手千军可借,一将难求”,市场型医院管理者的极为稀缺,已成民营医院前行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在经历几年的市场检验后,人们已经看到,凡是由体制内走出的院长负责经营的民营医院,鲜有几家是“像样的”。

从三甲医院出来的民营院长大都水土不服,已是当今的共性存在。试问,一个退休想挣钱的人,能有进取心?能有创业激情?还是会有探索精神?或者会创新医疗与管理模式?什么都没有,岂能生存?更奢谈发展?

这种民营医院在中国比比皆是,不倒闭已经不错了。土豪们是在为时代交学费,焦虑无奈,只能等待行业成熟。

体制内工作与成长的经历,让医生一味关注技术,本业之外对投资、运营全无涉及。

“单一的体制环境与太专的业务经历极大地限制了院长职业人群的成长,尤其是医疗市场经济的基因断代影响,让医生的观念停留在洼地,导致他们的价值也深陷洼地。”

过去几十年,国人渐渐看懂了金融、看懂了房地产,甚至看懂了“物联网+”,人才扎堆涌入,各行各业供大于求,但到了医疗行业,几乎没有人能应下来一个大型民营医院院长的职位。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