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结束草莽时代的互联网医疗,又迎来医保这阵春风了吗?

2019-06-26 10:38
动脉网
关注

最令人沮丧的也许是缺少一幅能得到改革者们全体认同和信任的规划蓝图。他们拥有大量的历史数据,并已习惯依靠确凿的数据来达成行动共识。但是因为缺乏有关未来的数据,也就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向导,好告诉改革者哪条路是死胡同,哪条路是改革的光明大道。几乎没有人能明白这些不同路径间的联系。

——克里斯坦森

互联网医疗的“初衷”

2006年,放弃博士学位的李天天在两位友人的邀请下来到杭州,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李天天在西子湖畔安了家,随他一起搬到杭州的还有他行李里打包的两台丁香园的服务器。

同年,王航在经历了与初中同学周鸿祎共同创办的互联网公司3721和奇虎两个互联网创业项目后,成立了好大夫在线。其一是因为他学医出身,其二是两年前儿子的出生让他经历了一系列就医过程中的不快,这让医学出生的有了用互联网改变医疗的想法。

同样是2006年,廖杰远创办了中国绿线有限公司,在此之前,他曾经研发出第一台智能语音电脑“天音I代”。4年后,因为家人的一次艰难看病经历,廖杰远带着团队从通信行业转型跨界医疗,成立了挂号网(微医前身)。

在挂号网成立的同年,对新闻行业有点“愤怒”的张锐离开网易创办了春雨医生,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标志性的创业者,后来人们对他的评价中,总是带着“热血”、“自由”的标签。

2014年,在国家卫计委(卫健委前身)正式提出“远程医疗”这一名词后,互联网医疗在这一年彻底爆发了。

相信圈内人提到互联网医疗,都会频频提起2015年年底,春雨医生创始人、前CEO张锐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的对话。张锐代表了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王杉代表了处于垄断地位的传统医疗。那场被相互打断18次的对话,用后来张琨的话说,代表着“互联网想改造医疗,医疗不接受互联网。”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实体医院相比,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之处。实体医院在整个诊疗环节中,更多承载出具诊断结果、给出治疗方案,也就是以治病为中心的角色;而由于政策及环境的限制,互联网医疗只能在导诊、挂号、健康咨询及治疗后的复诊、慢病管理部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医生资源、服务提供方式、侧重点以及支付方式上,互联网医疗和实体医院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

轻问诊阶段,医保不是强需求

传统医疗体系的资源配置不当一直在被诟病,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创始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在求医过程中不快的经历,以微医的创始人廖杰远为例,当时还是语音识别专家的廖杰远转型做医疗的直接原因是小侄子因结核引发脚上长了肿块,辗转就医,但还是被误诊为滑膜疝。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手段来改变老百姓就医难、找到真正对口的医生难的问题,就变成了廖杰远这样一个具备技术属性的人想要打破固有医疗行业架构的初衷。

从医疗资源匹配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医疗对于一直存在弊病的公立三甲医院体系来说,将是解决存量资源的高效匹配和信息鸿沟问题的高效路径,一定程度对医疗中的关键生产要素——医生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部分打破和降低了以前的门槛和壁垒。

对这些创业者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2014年前后,在互联网医疗提供便利性的阶段,春雨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等在当时已经算是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平台已经进入走入大众视线。但是当时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在线问诊的资质仍然不明朗。

尤其是在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国家卫健康委前身)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展开。被叫停的线上问诊行为演变成了健康咨询。

以轻问诊为需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第一阶段,动脉网制图

所以,在政策红线面前,探索盈利模式的道路上,互联网医疗的第一阶段只能以轻问诊为主。

春雨医生最早在2011年最先提出“轻问诊”模式,轻问诊主要包括文字、图文、语音或视频的形式咨询各类疾病,只提供问答咨询服务,不提供治疗方案。这样的模式在此后陆陆续续被各大平台沿用。

在各大平台上,普通三甲医院主治及以上级别医生的随机问诊,单价大多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人民币不等。如果是疑难杂症需要联系权威需要指定科室专家一对一视频问诊,则价格区间在100元-500元不等。

在这样的模式下,2015年,春雨医生的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

根据上图来看,在我们观察使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人群时发现,互联网医疗核心使用人群的用户画像,大致与我国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人群画像重合,多为80、90后的城市青年,其中综合易观、凯度咨询、弗若斯特沙利文及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报告,发现互联网医疗使用人群50%来自中高消费水平用户,40%来自一线城市,主力人群平均年龄在24-40岁,且女性用户偏多。

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在轻问诊时期,主要是惯用移动互联网的人群又或者是收入较高人群用互联网医疗手段解决常见病、(皮肤科、男科、妇科等)隐晦疾病,又或者是在去医院前进行初期的咨询建议,准确判断病症,好后期能找到对应科室。

因此,在轻问诊时期互联网医疗为大部分患者解决的问题包括:

1.降低在不明确病症下跑医院的时间成本;

2.在线问诊保障患者隐私,降低因隐晦疾病而“讳疾忌医”的病耻感;

3.小病、常见病去医院造成的“过度医疗”。

在这样的医疗需求中,使用轻问诊的服务项一般呈现以下特点:

1.问诊时以咨询、建议为主;

2.没有很强的药物复购需求,短期药物建议即可改善或治愈症状;
3.使用互联网解决小病跑医院的问题。

纵观以上特点,在当时,最终并不指向处方的轻问诊形式价格并不贵,且多为短期行为,除非再次出现类似需求否则复购率较低,在满足便捷性、少跑医院的需求面前,医保报销并不是刚需。而轻问诊的模式也恰好满足了自2015年开始落实的分级诊疗的要求。

另外,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咨询付费规模小、增值服务等其它收费模式转化率低,完整的商业闭环难以形成,平台无法单纯依靠线上模式来支撑长期发展,亟需找到一种新的延展模式。

在线问诊可能并不是一个能够覆盖成本的盈利模式,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要想实现初心,一是真需要正把病看好,二是看好病才能收到钱。在第二个时期,迎来了普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实体医院的结合——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开始遍地开花。

互联网医疗最终指向慢病复诊

2017年,网络上流传的一纸《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为互联网医院的暴增刹住了车,并且差点让所有互联网医疗企业全部推翻重头再来。很多人以为这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死期”,殊不知,文件中的另一个信息却为日后的互联网医疗指出了一条“明路"。

过渡到第二阶段以复诊、慢病为主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动脉网制图

2017年,《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划分了核心医疗和非核心医疗,鼓励互联网技术在“诊疗核心业务以外”的实践和探索。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鼓励互联网医疗去探索实体医疗机构想做而又不擅长的事情。实体医疗机构的核心职能是以治病为中心,那么在诊疗的核心业务之外,就是诊前的健康教育、健康科普,以及诊后的随访、慢病管理工作。

实际上,从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编制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在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其中,文件更是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管控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且从过往的实践看,医院在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疾病康复等方面做得并不好,缺乏积极性。因此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开展复诊,对于院外的慢病管理工作而言,有着天然的优势。

慢性病人群的特征是病程长,用药周期长且药量大。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更是慢病的主要人群。在过去的条件下,慢病患者需要频繁到医院进行复查,开具相关药物,将复诊行为转移到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后,一方面可以为慢病患者提供便利,不用重复、反复的跑医院,避免挂号、排队等一系列流程;另一方面,慢病处方开具后,经药师审核,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上门,更是提供了购药的便利性。

对于每月需要花费数千元购药的慢病患者来说,能否进行医保报销则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当互联网医疗进入复诊时代,慢病管理的用药需求决定了医保的必要性。实际上,在2018年发布的正式文件中,依托实体机构、不允许首诊诊,慢病管理、处方外流四大因素与2017年流出的这份意见稿如出一辙,在更早的探索中,也已经有企业在依照这样的标准提供服务。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