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制霸30年,国产CT球管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自1972年第一台EMI型头颅CT问世以来,CT已经历经五代发展。然而,近50年过去了,这一早已成为医疗机构标配的设备却始终没能实现完全自主的国产化发展。追其究竟,球管、探测器等CT核心零部件成为国内医工厂商难以逾越的关隘。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具备CT球管生产能力的厂商仅珠海瑞能一家,且其2012年获NMPA审批的RX系列球管性能较为局限。那时,瑞能球管的平均生命周期仅5万扫描秒,远低于国际同行超过20万扫描秒的水平。
相比于参与者稀少,几乎无人探讨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表现显得话题感十足。2001年,开创球管替代市场的Dunlee被飞利浦收购;瓦里安于2012年成立Varex前身——影像部件事业部(ICB)后,又于2017将其拆分上市;2015年,全球制造和分销公司Richardson Electronics通过收购著名的IMES公司加入替换球管市场,开始为飞利浦、西门子、东芝等市场主流CT提供替换服务……频繁的并购投资背后,是海外市场不断升级的技术与充分竞争的市场。
转机大致是在2018年。那年6月,联影医疗低调研发的UHCT0550球管获批NMPA,成为国内第二家具备CT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随后一年中,昆山医源、麦默真空的CT球管相继获批,瑞能医疗也在2019年12月带来了新产品RH406,可替换飞利浦、东软医疗等国内主要厂商的CT球管。
CT球管市场的国产化正重塑国内CT整机市场与国内CT替换市场,其中,替换市场的市场变化尤为明显。
过去国内的CT第三方维修市场囿于缺乏球管自研能力,只能以采购原厂球管的方式兜售维修服务,这好比手机维修厂商必须采购原厂设备进行维修,随之而来的是不可压制的高昂维修费用。如今,国产替换球管兴起,原厂球管正面临新一轮的竞争挑战。
整个市场逐渐积聚活力逐渐外显。2021年春季CMEF之上,我们意外看到了诸多球管企业来到影像区,国产CT球管厂商正在崛起。
那么,国产CT球管的市场究竟如何?市场门槛在哪里?参与者是谁?未来将迎来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球管特征与市场环境介绍
作为CT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球管管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高值消耗品。因此,球管市场规模取决于CT的普及程度与应用程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该政策的提出对本土医学影像装备设备生产企业的高端化与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大型医疗设备的研发销售开了一个好头。
更为具体的政策出现在2018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重新界定了大型影像设备的配置方式:16排及以下CT不需要行政审批;首次配置的单台(套)价格在1000—3000万元人民币的大型医疗器械、64排及以上CT的配置管理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转移。
以政府公共支出为支撑的基层医疗市场深受鼓舞。由于分级诊疗需要不断完善其能力,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给予直接资金扶持,助其改善硬件设施。政策之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广泛采购16排CT,球管的整机市场与替换市场皆因此迎来海量增量。
高端CT的需求则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各地三级医院年营业额大幅提高,购置CT的资金压力已经明显降低,一家医院同时拥有数台CT已成为常态。配置许可权转移后,各地三甲医院开始广泛采购高端CT,提升医院学科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独立影像中心的崛起也掀起了高端CT购置潮,将资金花在高端影像设备这一“刃尖”上。时至2019年末,我国64排以上CT的配置总量几近翻了一番。
需求端变革外,供给端也因新玩家的加入而遭遇大洗牌。国产CT整机厂商联影、东软医疗、安科等企业研制的经济型CT快速占领市场,促使国际医疗影像设备制造商推动本土化战略,纷纷在中国建厂,以实现CT系统和部件研发、生产的本土化。
通过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已经堪比技术创新。这场角逐之后,CT的成本和价格逐年降低,整个市场迎来空前繁荣——这也是球管的繁荣。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