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来:牺牲隐私塑造另一个“我”?
最近有一部叫做“爱死机”的剧火了。该剧全名叫做《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每一集都是独立的动画短片,平均时长只有15分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集关于机器人的科幻短片。
套用这部剧的名称,让我们来聊一个现实话题:AI、隐私和机器人。
AI的燃料
AI技术与隐私保护是近年来越来越倍受关注的话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当今一样到处充满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没有哪个时代像当今这样对隐私看得如此之重。事实上,你的隐私将无处可藏。
数据对于AI来说,就像煤炭之于蒸汽机,电能之于灯泡,汽油之于汽车。近年来,AI这台发动机已经再次发动,只有源源不断地喂给它更多的燃料,才能朝着远方前进。这台发动机的能耗很高,燃烧效率有时却不高,因此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燃料。
汽车发动机必须在动力与节能之间寻找更高的平衡点,AI也必须在应用潜能和隐私数据保护(涉及数据的利用效率)之间寻找更适合的平衡点。
隐私的隐喻
关于隐私保护也在与时俱进,以前关注的个人隐私更多的是自身的私密性。明星在这个问题上是深受困扰的人群,整天被狗仔队跟踪,生怕被偷拍了不雅照片。吊诡的是,其实明星有时候更怕没有狗仔队跟踪。隐私与自身利益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权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隐私的关注点也变得更为复杂。AI的发展需要更多数据,每个应用APP在你第一次打开时,会给你一个巨长无比的所谓隐私保护协议,然后你看也不看就点了“接受”,当然其实看了也没用,只是告诉你他们是匿名获取你的隐私数据,并且你的隐私数据不会被利用。其实,这种隐私协议的潜台词无非就是,要么用我们的服务、默许我们收集数据,要么就不要用。
天天被电话骚扰的你,有时候也许不介意多接一个骚扰电话。每逢佳节,商场超市促销时,经常有信用卡推销或者房产中介等促销员给你一个小礼物让你“登记”一下个人信息,填个申请表,以得到后续他们“更优质的服务”或者得到“VIP身份”。
这里其实更吊诡,明明是为了想要收集我们的信息,却让我们填“申请表”。你想了一下,反正现在每个人的信息都被大量的泄露了,也不差这点吧,反正他们都知道,无所谓,填吧,至少还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小礼物。实际上,你将“得到”更多。
这些商家线下获客,有了联系方式,后面就可以推送给你优惠券、促销券、代金券,发放更多小礼品,后面竟然连你什么时候需要买房、买车、买奶粉都知道了,还无微不至提供各种服务,有没有很意外,有没有很惊喜?
也许你会问:我的隐私数据是怎么被偷走的?其实,不是被偷走的。只要你出门,就在泄露你的隐私。你的脸,你的声音,你的背包颜色......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隐私数据。在AI算法的眼里,你就是一个行走的数据流。
你以为不出门就不会泄露数据了?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环、智能音响、智能扫地机器人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横空出世,成为大众娱乐的新热点,AI应用场景数不胜数。你又会说:“哈哈,真扯!我觉得你说的这些信息还好,我身边的人都能看到啊,没你说的那么隐私吧?”
其实在AI时代,关于人的一切数据都是隐私。你让身边人知道的信息不一定愿意让更多人知道,否则你在网上的网名怎么不用真名呢?天天带着一张身份认证和支付用的脸出门不觉得不安全吗?隐私数据关乎的是你的个体信息,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具体有哪些隐私数据呢?
基于你的个人身份数据,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工作地点等,AI算法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挖掘关联关系,建立图谱信息,可以掌握你的社交层面的信息,如朋友圈、亲人圈、同事圈的关系强弱等各种社会属性信息,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信息画像,这便确定了你这个独一无二的“社会”人。
基于你的生物特征数据,各种应用APP收集的面部特征、声音特征,智能手环收集到的心率血压特征、作息习惯、睡眠数据,健身应用中的体重身高、身体柔韧性、体脂含量等等,可以轻松被挖掘、被建模,这便构成了“人”这个实体存在的多维空间信息。
上述两类可获得的数据只要足够多,再加上你的各种行为数据,AI算法甚至可以推断出你的人格数据(或者叫心智数据)——你的思维方式,你在想什么,你的喜好,你的性格,形成描述人精神层面的内在模型。举个例子,一个很著名的关于人格与人性的模型叫做“大五类人格特征模型”,一般称为OCEAN,这个模型包含了五类因素: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