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AIoT智联网赛道被“挤爆”
02AIoT独角兽的市场表现如何?
回到4年前,2017年被称为AI产业元年。
这一年,寒武纪先后获得了高通创投和阿里巴巴的战略融资。其中,阿里的投资额达15亿元,创下当时AI领域最高的单笔融资金额。
在招股书中,寒武纪提到:
“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寒武纪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输出。寒武纪1A、寒武纪1H分别应用于某全球知名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旗舰智能手机芯片中,已集成于超过1亿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中。”
“截止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得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PCT专利申请120项,正在申请中的境内外专利共有1474项。”
旷视科技的表现也非常亮眼:
“自2017年初以来,我们在多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累计揽获22个项目的世界冠军,在多个计算机视觉项目中表现突出。我们向客户提供包括算法、软件及人工智能赋能物联网设备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并在多个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2017年和2019年,我们跻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最新发布的两项「50大最聪明公司」榜单中。”
然而,能否健康持续的盈利才是企业的“真功夫”,如此亮眼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数据,又有多少转化为实际的营收和利润?和“传统企业”相比,从财务指标上来看,AIoT独角兽有哪些优势?
我们先看寒武纪。
这家公司最近广受诟病的问题是客户集中度过高。
这点在招股书中已有说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99.95%和95.44%,客户集中度非常高。
根据创道投资咨询创始人步日欣的分析,问题比想象的更加严重。
首先,招股书中提到2017年和2018年,公司向第一大客户“公司A”销售占比最高,公司A得到公司授权后,将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集成于其旗舰智能手机芯片中。
显然,这家“公司A”代指大客户华为。
在2017年、2018年,可以说寒武纪主要的营收来源就靠对华为的销售,占其总营收比例高达98.34%和97.63%,这是唯一的寄托。
不过大客户华为有很大概率将转向自主研发。
于是寒武纪将目光转向“公司B”。
2019年寒武纪对“公司B”的销售规模与华为相当,为14.38%,文件中披露“公司B”为公司关联方,寒武纪为这个客户提供加速卡和研发试制品。分析认为,“公司B”较大概率是联想或者中科曙光。
最后,令业内毫无意外的是,寒武纪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几个地方政府背景的项目,且其中有关联关系或战略性质的因素夹杂其中,而不是纯粹的商业需求。
2019年寒武纪分别与西安沣东仪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和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达成了智能计算集群系统的相关合作,并实现销售收入29,618.1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6.72%。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7-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784万元、1.2亿元、4.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92%、279.4%。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寒武纪综合毛利率分别为99.96%、99.90%和68.19%,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2019年寒武纪拓展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该两项业务的毛利率低于终端智能处理器IP。
在招股书中,寒武纪对比了其主要产品与可比公司竞品的毛利率情况。
报告期内,寒武纪的毛利率均高于可比公司,招股书中给出的解释是:
(1) 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公司的研发项目涉及的技术属于前沿科技,采购用于芯片研发设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硬件平台不针对特定客户项目,可供公司多个项目、多个环节使用,将终端智能处理器IP相关研发支出计入当期研发费用。
虹软科技相应业务成本包含负责产品整合的技术人员成本;芯原股份相应业务成本包含定制化IP授权成本和在该类业务中提供的定制化IP组合、技术支持所需人员成本。
(2) 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国内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公司云端智能芯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通用型智能芯片,售价高于一般专用型功能芯片。
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毛利率水平高于Nvidia整体毛利率水平,主要原因是Nvidia整体业务中包含消费类显卡、终端SoC等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3) 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的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相应业务板块毛利率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使用了自主研发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因此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不同于传统芯片领域显著的规模效应,AI芯片领域呈现出了独特格局: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以AI芯片为主营业务上市的公司,AI芯片企业大多还处于定制化的技术服务阶段,距离规模化量产存在一定距离。
业务涉及AI芯片的企业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大型公司,比如阿里、华为;
二是传统芯片企业,比如全志科技、瑞芯微等;
三是初创型AI芯片企业,比如寒武纪、地平线等。
总的来说,尽管许多公司已经发布AI芯片产品,但无论智能驾驶、智能安防都需要基于特定场景进行算法开发。因此,AI芯片基于场景的定制化程度十分高,目前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地步。
由于寒武纪创立的时日尚短,看总体营收及增速的意义不大,中国的芯片战事才刚刚开始。
另一头,再看旷视科技的业绩表现。
旷视认为其自主研发的Brain++深度学习框架是其创新核心,为算法训练过程提供重要支持。凭借人工智能算法,旷视打造了创新性的平台软件及应用软件,满足不同垂直领域终端用户的需求。旷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及软件能力,可为物联网网络(包括云端中心、边缘服务器及/或物联网设备)赋能。
结合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2019H1)的相关财务数据,我们能初步掌握旷视的运营状况。
随着产业数字化带来的数据基础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在营销、金融、数字政府、零售、医疗等行业的落地持续推进,并开始带来显著的效益,但落地进展有先后之分。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是相对成熟的领域,我们以此为重点分析。
旷视在招股书中引用了灼识咨询的研究报告,以收入计算,中国智慧城市管理垂直领域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8年的119亿元增至2023年的1,0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4%。
其中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的非人工智能技术公司1和公司2,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不妨将旷视、海康威视和大华在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利润率情况做个对比。
在报告期内,旷视的毛利率波动性较大。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毛利率由2017年的34.8%增至2018年的64.8%,并在2019年产生回调。
招股书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业务增长,可达更佳规模经济效益并控制成本,加上解决方案更受客户欢迎,故可提高定价。
不过旷视的经营历史有限,目前的毛利率未必能作为日后毛利率的指标。
旷视所处的赛道中,在城市安全管理领域,有海康、大华等巨头长期坐镇,智慧物流也要面对Geek+、快仓等新兴仓储机器人公司的围追堵截。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浪潮兴起已经有几年时间,但真正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且能够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却是寥寥无几。
未来旷视科技能否保持如此势头,还需且行且珍惜。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火热报名中>>>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即日-12.18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Automation1微纳精密运动控制系统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