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间谍技术的演变:从“王牌特工”到“行走的50w”
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监控
当时间来到信息时代,正如计算机从美国军方流入千家万户一样,间谍设备也开始从战争场景向社会各界传播,从而出现了新的变化。
首先,在用途上,间谍设备不只被用来获取国家情报,还被用来获取个人机密和商业竞争。
电子监听设备成为专业窃听者的首选调查工具,私人侦探、报纸媒体、个人等都可以轻松且低成本地买到这些设备。当时的新闻报道显示,在美国的主要城市,多达三分之一的离婚案件中,涉及被隐藏麦克风截获的对话;五分之一的企业购买了顶级音频监控设备,以便监视竞争对手。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深陷窃听丑闻)
其次,在技术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也催生了间谍软件,可以更广泛地收集情报。
只要情报机构愿意,民众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透明的,比如通过USB端口、键盘电缆,就可以监视对方访问过的任何网站。著名的棱镜计划(PRISM),就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发起的电子监听计划,能够从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社交网络等数字痕迹中收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巨头皆参与其中。斯诺登公布的机密文档显示,“棱镜”项目将会监控所有美国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因此,在伦理上,随着冷战结束和民众对正常生活的期待,美国国家安全局不断扩大监听范围已经有悖常理,开始让情报工作卷入争议。
2006年,《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就披露了美国政府秘密监控银行转账信息的消息,认为这违反了隐私方面的法案。就连一些虚构的获取情报的影视情节,比如美剧《24小时》中杰克·鲍尔“不惜一切代价”的审讯方法,也被认为是一种酷刑,遭到了大量反对。
总的来说,随着时间推进到和平年代,间谍工作越来越像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赋予了间谍工作更高的便捷度,也由此导致了扩大化的情报收集范围。原本窥视着敌军的眼睛,开始丝丝缕缕地蔓延到普通民众身上。这时候,窥探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开始受到质疑和约束。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