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探寻上汽乘用车独特的“兄弟文化”
05
吴迎秋:刚才讲到产品,一步一步在上台阶,尤其是在名爵 HS、荣威MARVEL X上刷新了技术性能的新高度。
在这之前,您作为领导者,在做上一款产品的时候,一定会想着规划下一款产品。您会要求下一款产品一定要上个台阶。我们感觉,您抓到的“牛鼻子”,应该就是操控、底盘等。这些基础架构你肯定会规划在前面。当您开始给团队提要求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想到,就要抓这些东西?
王晓秋:是的,我们做下一款产品之前就想到了。在对每一款产品做定义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下一款车要在哪些方面做到什么程度?竞争对手会是谁?到明天竞争对手会有什么进步?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超越?目前自己存在哪些短板?在技术进步、产品进步这些方面如何统一?而且,光有产品还不行,未来的技术进步路线应该是怎么样的?通过反复推敲,才能排出来未来怎么做,做什么。
名爵HS全景天窗
在产品定义的时候,每个产品都会定义要做到什么。每个产品都有个表,表上每个项目都有很明确的指标,例如加速性、油耗等指标。我们希望这些指标最后都能达到,但是也需要考虑成本等其他因素,要平衡。产品定义这辆列车一旦开起来,基本上就停不下来了。项目会一开,钱跟着就拨下去了,人、财、物等资源都下去了。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出问题,有问题就得停,但停的代价就太大了。所以,设定的产品目标能不能达到,都要在前期反复研究,基本做到可行。
吴迎秋:刚才聊了那么多,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汽车到底应该怎么干?大家都在搞汽车,有的也干了很长时间了,但到今天还理不出头绪来,总觉得当初的问题还在,很多事情抓了以后,还是没效果。另一方面,国有车企应该怎么干?团队、产品、技术很重要,但领导者更重要,更多的可能要看领导者的决策。
比如名爵 HS,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您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您希望它造型是怎样的?市场定位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方面您是否会跟“兄弟们”提要求?您的指示太空了,似乎也不行,可能还要具体、形象。像有的民营车企,设计师会问老板造型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按老板的想法还原出来。总的基本调性可能还是领导者来判断。在您这儿,是不是也一样?
王晓秋:谈这个话题,谈名爵 HS,一定脱不开名爵和荣威双品牌的定位。多年前,我们没有明确荣威和名爵这两个品牌该怎么样。按我们当初的能力资源,大概也只能干一个品牌。到了2018年、2019年,如果我们不能很清晰地把这两个品牌定义清楚,不能做出差异化,双品牌就没有意义了。一定要有差异化才有价值。对荣威来说,把荣威RX5定义为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还是比较成功的。对名爵品牌来说,名爵拥有94年的品牌历史,如何把名爵的品牌基因挖掘出来,把原来的跑车基因放到今天来传承和创新,这是需要下功夫的。
荣威MARVEL X
例如,在造型上一定要有区别。全球大概只有两家品牌敢用“面”来做造型,一个是保时捷,一个就是名爵,其他没有人敢做。因为“面”要是做得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很难看。所有车都用线来做,我用“面”来做,这个挑战是很大的。我有一个顾问朋友,,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设计师,他说:“你胆子真大,我都不敢做,你下面这帮‘臭小子’敢做。”我说:“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我佩服这帮兄弟们。”他对名爵品牌的理解也非常深。我们看完“面”后,大家都觉得名爵的力量感,完全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品牌基因。
荣威Marvel X内饰
另外一个,“面”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面”对冲压工艺、拉伸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做不好可能会很难看,做不到原有模型做出来的感觉。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向风险最大的方向走下去。今天来看,这个“面”基本能在名爵HS上体现出来。除了保时捷,它跟国内、跟全球所有车的外观造型都不一样了。这样,我们就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把名爵与荣威区分开来。
吴迎秋:你们是不是有一套工作模型来辅助决策?据我了解,有的企业可能会在产品定义的表上标注出来,诸如:哪些是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哪些是要求重点突破的。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东西?
王晓秋:有的。我们所有的技术指标一项一项都列得很清楚,要做到什么样、要达到什么水准都非常清晰。比如操控,必须七分以上。所有导致达不到七分的因素,要全部消除掉。还有所谓的顿挫感等不良感受,也都要消除掉。原来软件是别人的,随着整个公司的技术能力增强,现在软件是自己的了,所以可以调整的参数多了,余地也大了。此外,双离合方面,解决低速跟车时的顿挫感,这方面大众品牌做得最好。那么大众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标准,我们就是要做到这个水平。怎么做我不管,反正三年内必须给我做到这个标准。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软件要重新做、人要重新招等。
吴迎秋:也就是说您的决策,既有领导的主观意志和经验在里面,同时也有一套科学的体系在保障。
还有一个决策难题就是成本。关于成本,你们是怎么考量的?
王晓秋:我考虑的目标就是,我们新一代车一定是物超所值的。比如,一辆价格在15万元左右的车,在市场上它的价值一定要是最高的。目前,一定要给用户更多的价值,吸引用户,树立口碑。
这样做,无非就是边际贡献低一点,对公司的盈利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我们不是一个急于去市场上兑现价值的公司。制造业是一种长跑。一个车型从头到尾,研发周期达三十个月以上。我们要着眼未来,眼前利益要考虑,但更多的还是要看长期、看发展、看未来公司的价值以及制造业的价值。所以,我们对技术的投入力度是很大的。比如混合动力,其他企业只是双模,我们可以真正能把两种动力混在一起。我们有这样的文化,在技术上一定要超越对手。
吴迎秋:像名爵 HS用的材料很好。这些真材实料看得见、摸得着。我最大的担心是这么好的材料用上去了,成本怎么控制?
王晓秋:成本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最大的挑战。回到名爵HS这款车上,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没有几款打得响的产品,这个品牌就很难。
吴迎秋:就是说,为了做出打得响的名爵产品,哪怕在成本上倾斜一些,倾斜到品质上、技术含量上、性能上,也是值得的。
王晓秋:对!名爵品牌总要有一个旗舰产品。没有特点没人买,说得再好也没有用。一定要有用户去体验,要更多的用户能接受,这样品牌就出来了。很多动不动就几百万元的豪华车,老百姓其实并不关心。我是为普通消费者造车,造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开得爽、能买得起的车。这样一款真正让用户喜欢的车,要体现我们的造车技术和价值。当然,成本肯定是一个挑战,但是既然大家都觉得名爵HS这款车要成为名爵的旗舰的话,那么,就必须要这样。可能眼前是牺牲了一点利益,但是对品牌的口碑、对用户的吸引,一定会带来好处。
06
吴迎秋:要把车干出来,得有权,有决策权、财务权等。这就涉及到体制内的授权问题。
王晓秋:集团给分公司是充分授权的,我给团队也是充分授权的。不过一些决策其实还是大家讨论,群策群力。讨论的时候,比如总经理办公会、项目会,大家都可以吵,有时候吵得拍桌子。但是,拍桌子归拍桌子,就事论事,讨论会更彻底。这项目要不要做?方向对不对?对的话,回去想办法;不对,再重新讨论清楚。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战略会。战略会上定下来的东西,大家认为一致的,就作为决策确定下来了。
吴迎秋:上汽乘用车是双品牌,也就决定了要做起来、决策起来,比别人更难一些。
现在,自主品牌都在往上走,已经推出了不少高端品牌。上汽乘用车在品牌上有什么想法吗?有没有想过打造高端品牌?
王晓秋:荣威、名爵是上汽乘用车的“两条腿”。荣威车2007年开始销售,我那时还在这边。当时,我们希望把荣威打造成中高档品牌。但品牌高低,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对产品、对品牌的理解。打造高档品牌,一定要给客户带来了高端的体验,如果没有这种体验,仅仅价格高了,用户不会买单。像荣威MARVEL X,是我们第一款操控达到豪华车入门级水平的产品,绝对物超所值。但在品牌向上的过程中,用户不认,我们肯定得做出一点牺牲。他卖50万元、60万元,我们可能卖得比他们便宜很多,这就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物超所值了就会有用户口碑,用户的口碑就是价值,就是品牌的价值。
吴迎秋:荣威本来的定位就是中高端品牌。这是不是意味着上汽乘用车目前没有做一个像WEY、领克这样的品牌的打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不是要把名爵和荣威两个品牌区分开?因为过去有段时间大家有不少议论,很多人说同时搞两个品牌没必要,还不如合到一块。现在看来,是不是分开的时机到了,可以两翼齐飞了?
王晓秋:您对两个品牌的理解非常深刻。是的,我们是要把两个品牌很好地区分开,在产品上,从DNA到调性,从造型到内饰到性能再到配置,全部分开。在管理上,从品牌部到设计部再到所有的部门,从头到尾也全部分开来,按这个方向走下去。
吴迎秋:从2014年开始,我们看到上汽乘用车发生了很多变化,荣威和名爵品牌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很多人也认为,干自主品牌以及中国人自己掌控的国际品牌都是非常难的事,您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到底难在哪?
王晓秋:我说句玩笑话吧,想造车还没进来的兄弟们,就别进来了,这活儿太累了、太难了,活下去都是件难事。别以为干汽车赚钱,汽车行业可能是所有行业里最不赚钱的。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这也是真心话。干汽车真的不容易。因为汽车牵扯的产业链太长,从产品开发到上市,时间跨度太长。这么多东西,都得要用心去做。另外就是技术跨度太大。对整个产业的判断,虽然允许出错但不能出大错。
前几天有朋友来看我,说他在做电动车。我说,用户是谁都没搞清楚,就造车了?你们造了一款小车却很贵,而普通消费者都希望买又大又便宜的车,这车卖给谁去?谁都知道要把用户放在心里,但是,最难的也是把用户放在心里。你可能熟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阶层,但对其他阶层、其他环境并不熟悉。用户的想法跟你完全不一样。理解用户可能也是造车最难的一件事。
吴迎秋:用户需求变化非常快。
王晓秋:确实,这几年变化都很快。在造型、内饰、性能、配置、价格等各方面,我们都需要深刻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他们可能每天在变,而且90后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主体了。要知道,90后里年纪大一点的都已经30岁了。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受到的教育不一样,理解起来就更有难度了。
吴迎秋:是的。理解用户很难,难就难在对用户的解读,难在用户需求变化太快。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干汽车要用心,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得装得进去,承受得住。上汽乘用车这几年实际也是这样,人装得进来,团队里都是兄弟,都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能愉快地工作,而且还能承受压力。不过,这中间的诸多难处,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
王晓秋:可以说是苦乐自知吧。谢谢吴老师。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