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汽车人干新汽车的所思、所想、所虑
规模化和全新企业治理结构带来了成本优势
吴迎秋:爱驰真正注册到现在也就一年半多一点儿,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新势力汽车企业做了相当长时间,到今年开始陆续要交货了,或者已经交货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两个让人觉得有争议的地方:第一个争议是交货能力。一是规模生产的能力,二是规模交货的能力,都涉及到你能不能把控好质量、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一旦出了问题,对品牌的伤害是极大的。现在包括舆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也在这儿,怎么交不了货,新汽车是不是忽悠的多、实干的少。第二个争议是虽然有的已经交货了,但有个成本问题。你花很多钱做出来一个车容易,但做出一个让消费者能买、愿意去买的车,这是比较难的,特别是一个新的品牌出来的时候,你不可能卖一个高价,所以在成本考量上,要更加高效。
这两个方面,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成本,涉及到你的规模。成本和规模是合起来的,效率和规模化紧扣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你怎么看?
付强:我们觉得整车的成本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变动的部分,一个是固定的部分,不仅变动的部分跟规模有关,固定的部分其实跟规模也有关,这二者之间关系都有。如果你量大,可能对上游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在这个方面,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把产品平台化做到极致,也就是横向规模化。横向规模化的意思是,推出一款车,能够实现十万、百万级的量产和销售,这叫规模化。另外我们也可以进行纵向规模化,所有在一个构架上生产的车,通用性、可互换性、柔性化要强,这个其实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我们从一开始打造产品的时候,在这方面特别注重,现在我们的第一款车U5,诞生于MAS(More Adapatble Structure)平台,未来我们在这上面延展出来的车型,全系通化率可以做到70%,也就是说不同车型有大量的通用件。如果把这些东西全生命周期算起来,每一个车型也差不了多少。
吴迎秋:你的规模化成本的压力就相对小了。
付强:对,我们相对要小一些,因为这个也差不了多少,其实规模化降成本也不是无止境的,一百万辆和两百万辆没什么差别,因为材料成本的构成元素,毕竟要有铁、铜、钢、铝,或者有塑料、ABS、PE等,这种东西成本摊到一定程度是有极限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下降,在某一个阶段是跟规模相关联,超过这个阶段之后跟规模没关系了,这是一点。
第二点,从固定的部分看,我认为这也是爱驰汽车的一个特点。我们过去在传统企业里看到很多浪费,这种浪费是系统性浪费,甚至于是公司治理结构性浪费,这种浪费在爱驰汽车这样的新公司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建一条油漆线,或者焊装线,我们所投入的资金,跟过去在传统车企所看到的投入差别还是蛮大的。
吴迎秋:也就是说,同样一条生产线,传统汽车公司可能投入的很多,跑冒滴漏也很厉害,你们却能控制住成本。
付强:也不光是跑冒滴漏,还有就是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过去在传统汽车行业做,每个人肯定要把自己做得最安全,冗余要留得足够大。比如我来做一件事,为了日后不出毛病,甚至为了避免0.0001%的出问题的可能性,我会花比原来多得多的钱,这个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原来体系内,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大家肯定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把自己利益维护到极致。
我原来做销售的,肯定说品种越多越好,装备越全越好,动力越大越好,或者是动力带宽越大越好。但实际上那么宽的带宽,有可能就是为了那1%的消费者,却增加了20%的投入。在这类问题上,爱驰汽车这样的新治理机制,或者新结构的公司,就能够处理得很好,这部分的节省,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成本上的优势,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
把眼光放在全球市场,这轮窗口期新汽车成功几率大
吴迎秋: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传统车企的领导,对新汽车不怎么看好,认为未来几年会出现新汽车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很快会有人裸泳。在这个问题背后,也有人问未来什么样的企业将会退出,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爱驰汽车现在最大的压力到底是什么?
付强:我觉得有新进、有退出,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我们从汽车工业1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轮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很多新进入者中,有成功的,有被淘汰的,也有老的继续存在,而且发展壮大。今天,汽车的发明者还活着,没有被新势力所淘汰,我们也看到曾经有百年历史的很多品牌,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也出现一些历史不长但非常成功的企业,比如吉利汽车就是一个新企业,但是做得同样很优秀。
吴迎秋:吉利也就20年的历史。
付强:在这一轮新汽车当中,我相信肯定有人能胜出,也肯定有人被淘汰,这完全是一个自然规律,我恰恰认为在这样一个窗口期,成功的概率比非窗口期成功的概率要大,就像上一轮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时候,是由于国内需求拉动的。如果没有这轮国内需求的拉动,可能自主品牌崛起的条件也不具备。现在汽车“四化”,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所以可能成功的概率会大。
吴迎秋:你这个观点,可能有很多人不会同意,上一轮中国这么多的自主品牌,确实是成功的概率大,到今天看到退出去的很少,留下来的很多,包括吉利、长城、奇瑞、众泰,都是那一轮起来的自主品牌,退出是极少数的几个。但是现在很多人说,每一轮都留下来一堆汽车企业,本身中国汽车企业就多,最早的一批传统车企加起来,又有上百家车企,几乎没有退出的,这不越积越多了?
付强:这里我认为有一个边界问题,上一轮汽车工业在局部地区,也就是在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窗口,是因为中国市场,所以兴起了一批中国企业,现在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走向全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走出去了。但这一轮的机会是在全世界,疆域和上一轮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现在仅仅“就中国市场看中国市场”,我个人觉得是把这个问题看狭隘了,这一轮是一个全球市场,所以我们爱驰汽车一再谈到,要在这一轮争取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机会。如果仅就中国市场来看,我认为可能前面你谈到的观点是对的,可能机会不会比上一轮的机会大,甚至要小,但是如果把这个市场放到更大的视角来看,可能机会是等同的,甚至比上一轮机会还要大。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