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无人驾驶攻坚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2020-04-17 08:37
投资界
关注

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运营还要多久到来?何时才能盈利?融资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建立新阶段的竞争壁垒?

针对以上问题,文远知行WeRide工程资深副总裁钟华和凯辉汽车基金合伙人李贸祥在亿欧的一场线上沙龙上,一一给出了答案。

一、钱不是唯一的壁垒

在无人驾驶攻坚战中,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建立竞争壁垒?两位嘉宾提出策略壁垒、行业壁垒和人才壁垒才是制胜的桥头堡。

技术、运营与政策是文远知行策略壁垒的三个关键要素

文远知行工程资深副总裁钟华在线上沙龙上说:“我们一直在做三件事:一是技术开发;二是扩大运营,这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做了,我们也已经交出了中国首份robotaxi运营报告;三是推动政策,这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三件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技术是基础,从技术到落地不可能瞬间发生,因此运营需要早布局、早落地、持续开展。如果政策不开放的话,企业运营很难真正做到‘无人’那一步。但如果运营、技术达不到一定标准,政策也不会放开,所以我们现在是把这三件事一起往前推。”

铁三角模式,文远知行所打造的自动驾驶生态圈行业壁垒

作为一个与AI技术、造车、出行密不可分的特殊行业,无人驾驶也存在着非常高的行业壁垒。

“自动驾驶存在一个分水岭,以估值来说是10亿美金。10亿美金以下的企业更多是在做一些更切实际的落地场景,而1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更多在考虑怎样建立一个生态:与整车厂、一级供应商、其他生态伙伴进行合作,构建未来。这类企业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因为能够形成这样竞争壁垒的企业并不多。” 凯辉汽车基金合伙人李贸祥说。

2018年10月,文远知行获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Alliance RNM战略领投,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全球汽车制造商领投的L4级自动驾驶初创企业。2019年8月,文远知行以“AI技术公司、车企/Tier 1、出行服务平台”三方合作的铁三角模式创建合资公司文远粤行,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落地运营。

from clipboard

联合产业上下游,打造自动驾驶生态圈,是文远知行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的战略路线。铁三角模式将是文远知行未来在不同城市复制的方案。除了跟本地企业合作,还可以通过跟更大的车厂和出行平台合作,从城市级别、区域级别,甚至全国、国际化合作上逐步建立产业联盟,更稳定地形成竞争壁垒。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三家自动驾驶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百度与地方政府合作,文远知行与出租车公司合作,Aptiv与主机厂合作。合资模式无疑是无人驾驶技术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在文远知行的铁三角模式里,AI技术作为最为稀缺的资源,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钟华表示“最近,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有一个很清晰的点,各个玩家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技公司是领军企业,车厂、Tier 1、出行领域的企业都是供应商。所以,我认为,下一个阶段推动行业往前走的很有可能是机构投资人。” 他认为:在自动驾驶接下来的发展中,科技企业将是主力,传统车厂在财务、技术研发上会优先电动车和低级别的自动驾驶,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更多采取防御性投入。

李贸祥认为,海内外的自动驾驶产业联盟存在一定的区别。“海外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初创企业和整车厂都会有自己想做的日程,并且顺序不一样。”联盟到底由谁主导,每个企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怎样的价值?这其实在外面无论是吸引新的投资人也好,或者说持续走下去,都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一个小的配角,意义就会慢慢减少。如果是主导角色,那联盟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李贸祥指出文远知行利用铁三角模式在广州推出的robotaxi运营是“借力打力”的一种打法。“如果自动驾驶这件事情完全是一家抗在自己的肩上去做,成本可能放大3-4倍,甚至远不止于此。如何去借助别人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一个竞争实力的表现。”

人才的稀缺与团队的完整并存,文远知行人才壁垒看中层

李贸祥分享,在无人驾驶行业,人才的稀缺性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投项目是必须看人,这个团队的完整性等。人、技术,再加上落地前景、盈利性,最终成为一个产品。

文远知行的核心管理团队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海内外实践经验,曾在谷歌、脸书、微软、百度、滴滴、思科等知名企业担任重要职位。文远知行全球员工多达300人,其中70%为研发工程师,由来自海内外顶级高校的毕业生、来自谷歌、脸书、苹果、微软等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管理人员组成,包括30多位海归博士,70多位海归硕士,30%为自动驾驶行业老兵。

钟华作为文远知行在中国的技术总负责人,看到中层在技术团队中所起到的轴心式的关键作用,“转到组织方面,这跟一开始几十人撸起袖子干活是不一样的。在文远知行做的事情就是我们不断引入有丰富经验的中层,我们称之为Tech Lead,就是总监级别的管理人员。他们逐步会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大规模开发的经验和在工业界解决难题的思维能力,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当公司逐渐从小公司转型到中等规模时,中层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不断加强中层这一块。”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