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滴滴启动造车项目,成为搅动汽车行业的"大鲶鱼"!

曾几何时,滴滴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线上叫车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一夜间改变了传统的路边拦车方式。眼下在跨界造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已成为国内出行领域巨头的滴滴也启动造车项目,成为搅动汽车行业的"大鲶鱼"。

其实滴滴筹划造车不是一天两天了,2018 年,滴滴就和理想汽车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桔电出行,并开发过一款纯电动 MPV,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正式量产。2019年11月,滴滴还和比亚迪成立过合资公司,打算涉足整车制造。2020年11月,滴滴又和比亚迪联合推出了D1定制网约车。

一、"大鲶鱼"挤进造车行列

现在网约车市场经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战国时代"已经结束,市场集中度大大增加,目前滴滴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日均订单超过200万。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滴滴出行以市值3600亿元位列第10位。

目前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滴滴已占据国内出租车叫车软件市场99%的份额。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江湖地位看似非常稳固,其实仍危机四伏。国内网约车出行量近五年增速达97%,但共享出行在整个交通占比仍然较低,滴滴虽然规模最大,不过其市场渗透率很低。

现在BAT等各路资本进入市场,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大牌车企和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也看好网约车市场。传统汽车有实力,有汽车品牌支持,还有本地优势,这都是滴滴平台比不了的。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表示,车辆本身就是移动出行的载具,作为车辆生产者,汽车企业具有入局网约车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车企频频布局网约车,貌似平静的水面上其实波涛汹涌。"汽车+互联网"PK"互联网+汽车",谁是赢家目前还不得而知。

滴滴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交通运输公司,而互联网行业都是赢家通吃的模式,要么就是行业第一,要么就被市场无情淘汰,这个属性也要求滴滴站到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不能在竞争中落了下风。

二、互联网出行前景诱人

近年来,由于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网约车市场增长趋势越来越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资料,2016-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快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稍有下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较2020年3月增长298万,占网民整体的36.9%。

出于节能减排的要求,2019年全国已有约50万辆新售新能源汽车注册为网约车,占网约车数量的30%,海南、深圳、太原等许多地方都要求出租车2020年底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汽车。今后中国出行市场发展方向就是将互联网+出行、AI+出行、共享新能源汽车紧密联系在一起。滴滴无疑也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提前布局造车,以抢占市场先机,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另外,高昂的补贴投入使滴滴等企业始终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2018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美团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支出高达44.63亿元。

滴滴与高德、美团、哈啰等聚合打车平台都是采用在各个城市与第三方的租车公司合作的模式,同质化竞争非常明显。如果滴滴能够提供自己生产的营运车辆,就可以减少对第三方租车公司的依赖,降低成本。

Robotaxi是使用自动驾驶技术代替人工驾驶行为的出租车服务,是降低整个出行服务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预计到2030年可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2035年其渗透率预计可达20%-30%。根据通用汽车的研究,到2025年,通过自动驾驶可将当前3美元/英里的共享出行成本大幅削减至1美元/英里,通过规模化运营摊薄成本,在2030年之后,Robotaxi的出行里程在汽车总体出行里程中占比将达到75%。

滴滴将目光聚焦于定制网约车,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网约车平台和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开展 Robotaxi 业务作准备。

目前我国互联网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而三、四线城市仍有待挖掘。据预测,2022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前景诱人。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制造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