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赢,中国还为时尚早|技术换市场
02 印度自主品牌智能手机的悲剧
谈到这里,我们就必须提到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反面案例——印度的智能手机产业。
2010年前后,正是智能移动设备诞生,催生移动互联网革命的前夕。在当时,随着全球化红利来到印度,这个国家正进入数十年来最景气的一段时期。
各种中低端制造业产业来到印度扎根,为当地人民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稳定的薪酬,也推动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也在那段时期竭尽所能为其基础设施进行“补课”。
▲ 尽管闹哄哄一片,但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尾声,印度终究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随着3G和4G网络的开通,诸多村子开始通上电,印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赶在这个末班车与移动互联网革命相结合,迅速推动智能移动设备需求的井喷。
当时,四个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Intex、Lava,以及Karbonn,在2007~2008年间,凭借来自美国财团的风险投资,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印度本土品牌。
但四大品牌当时有着一个强劲的对手——三星。
三星集团的业务,遍及电子设备领域,甚至囊括全球屈指可数的芯片代工业务。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使得三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唯一的产品覆盖高、中、低全线的智能手机品牌。而印度市场,也曾长期为其所把持。
为了击破三星的优势,那些印度品牌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进口贴牌。
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印度手机企业不再苦心钻研设计,劳神费力整合系统,选择以委托的方式,向海外寻求智能手机解决方案。当海外合作方根据其要求完成设计后,再交由海外代工厂生产,最后以整机方式进口至印度,贴上自己的品牌。
低质,同时极端的低价,成为了印度品牌从三星手中夺回市场的法宝。从2011年到2014年,通过上述手段,四大品牌基本完成了对印度中低端市场的占领。其专司各类极端低配置的印度特色机型,面向十亿印度底层民众中的识字群体,并且居然闯出了一片天地。
必须要承认的是,当时这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以至于那几年成为了印度本土品牌的黄金时代。而华尔街的投资人,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以至于一度将这四家企业称之为“MILK”(各取首字母)。
然而低质低价,却不代表着好用。
▲ 山寨、低配和低价,是印度本土手机品牌身上无法抹除的标签
相比当时各类主流规格,印度品牌手机的配置,往往要低上差不多两代。例如在视网膜屏和800万像素摄像头已经大行其道的2012年,这些品牌的主推型号仍以640×480屏幕,以及120万像素摄像头为主。
“内卷”是近年来国内网络比较热门的词汇,但所有国内真实发生过的“内卷”比之当年印度手机的怪象,怕都是不够看的。然而,事情终究渐渐就起了变化。
2014年,通过大搞印度教民族主义,人民党革新了印度政治,其领导人莫迪,成为了印度新任总理。
上台之初的莫迪信心满满,试图有一番大的作为,并且将目光放在了通讯电子产业之上,希望夯实印度在这个领域内的能力。毕竟,按照四大品牌这搞法,印度本土手机产业只怕不是能不能发展起来,而是会不会被搞死的问题。
然而,三星作为盘踞在厅堂里的狼,确实也是个难以解决的对手。
于是莫迪政府打算来个“驱虎吞狼”。为此,他们决定照搬中国的某些政策,以印度这个全球最后一片巨型单一市场的准入资格,在放中国品牌进来赶走三星的同时,也设法闯出一条印度版的“市场换技术”之路。
在那段时间,印度新政府四处派出招商代表,成批前来中国招商引资。华为、小米、中兴、Oppo/Vivo等品牌,最后均在印度政府的邀请之列中。
对于印度的邀请,中国企业自然欣然接受。因为在当时,国内持续数年的智能机需求潮正在渐渐褪去,一个显而易见的天花板已近在眼前。急于寻求新增长的中国企业,又如何会错过这个机会?
面对印度市场,中国企业用来敲门的王牌,便是所谓的“千元机”。
▲ “千元机”在印度市场有着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售价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甚至可以更低一些。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尽量选择高规格的部件。实际上,中国企业并不需要专门开发这类手机,各家都是有这样的产品线的。例如小米旗下的初代“红米”。
在当时,中国本土已经有着非常强大的手机上游产业链。从屏幕到各种传感器,除去少数芯片外,基本上全都能够本土解决,从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产品的性能也相对较高。
于是中国产智能机,迅速以低价高质,在印度引起阵阵风潮。曾经凭借产业链优势牢牢占据市场的三星,迅速开始不支。
但遭殃的不止三星,还有Micromax等印度品牌。
长期的恶性市场竞争,使其基本丧失了“正攻”的能力。而设计、制造等基本外包,靠低价低质打天下的这种邪招,遇到了同样能打出低价王牌,但质量又远比其优越的对手时,结局自然毫无悬念可言。
2017年,三星的市场份额降至24%。紧随其后的是小米、Vivo和Oppo。这三个中国品牌总计占据了37%的市场份额。而原本一度销量占据印度市场30%的Micromax,仅仅分到了5%。
至2018年,Micromax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降到了3%,这还是四大品牌中当年占有率最高的一家。此外,三星也交出了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被占比28%的小米一举赶超。
至此,无论将此前的一切视为海市蜃楼,还是本土品牌的最后一搏,真正意义上的印度智能手机品牌,实际上已经退出了舞台。
莫迪政府“市场换技术”的大结局,便是本土手机品牌的终结。至此之后,整个印度市场,成为了中国品牌和韩国三星角逐的天下。
▲ 莫迪可谓老谋深算,但很多事并不是他有生之年能够扭转的
也许有人认为,类似Micromax之流,都搞起了进口贴牌低价低质的邪招。这样的品牌,对这个市场本身几乎没有正向价值,可谓死不足惜。莫迪期待的是真正意义上的“Made in India”。
2019年3月,小米印度总经理马努·杰恩(Manu Jain)曾在微博上发文宣布:我们与伟创力(flextronics)合作,在印度正式开设了一个新的工厂。
这是小米在印度建设的第7座工厂。所有这些工厂生产的手机,都能够堂而皇之地贴上Made in India标签。
▲ 在河南富士康组装的苹果,零部件主要来自中国;在印度组装的小米,零部件主要来自中国
然而,对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而言,印度仍旧宛如一片“白地”。
屏幕、电池、主板、芯片、摄像头模组,每一台智能手机需要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都需要仰赖于全球供应链的转运。
在印度,手机厂干的,还真就只是组装而已——将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运来的部件装到一起,然后敲上个Made in India,以满足印度政府的“本土化”。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你还能管这叫“市场换技术”吗?
中国发展高铁,走技术引进路线,是因为中国原本就在相关领域研发。在引进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高铁技术之前,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JJ2“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虽然拉跨,但那也是和庞巴迪、川崎重工、西门子、阿尔斯通等业界巨头相比。
▲ 学习如何造得更好,与学习如何去造,不是一码事
同样地,2012年以后,本土智能手机品牌崛起的背后支撑,是2010年前后已经全线铺开的中国电子装备制造业。
相同的道理,一样适用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只不过对于汽车这种较为特殊的商品,其品牌形象往往蕴含着出行工具之外的意味,远不是手机之流能够比拟的。
就在几年前,国内汽车产业曾充斥着严重的焦虑感。自2018年开始的总销售量持续下滑,以及自主燃油车品牌上攻的乏力,使得舆论充斥着对当初“市场换技术”策略的质疑之声。
但各类基于焦虑感的表达,终究是有失公允的。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自主品牌的进步,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尽管在上一个时代中,品牌价值的百年积累,可能是任何一个新玩家都无法轻易破解的困局。
好在,时代变了。
原文标题 : 谈赢,中国还为时尚早|技术换市场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