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肿瘤赛跑,中国新医药的创新速度
中国创新药的市场困局
虽然埃克替尼和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的创新药明星,其成就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中国的创新药和美国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中国药学杂志》2016年4月的统计显示,近15年中国的一类新药只有33个,而美国是413个,两者之间的差距仍旧巨大。
而且中国的新药绝大部分是Me-too,少数是Me-only和Me-better。(Me-too指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相同的活性基团;Me-better指药物具有改良型的作用靶点及活性基团,使改良后的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更好。Me-only指药物具有全新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和全新的活性成分。)
制约我国创新药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两个方面。在研发方面,源头创新少,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我们的研发成果稀缺,在研项目也扎堆在一些主要靶点上。在审批方面,上市审批时间长,国产创新药审批慢于进口药。
2003-2012年,国产新药临床申请(IND)申报数量每年维持在30个左右的水平。
2012-2018年,国产新药临床申请(IND)数量大幅攀升。2017年,国产IND数量达到131个,同比增长46%;2018年,国产IND数量达到224个,同比增长71%。新药IND的持续增长给创新配套的CRO和CMO带来长期趋势性利好,同时也产生了临床资源的争夺。中国的医药创新已经从仿制开始逐步在往创新方向转变。
2019年,预计国产创新药的获批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多。
2018年内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新药数量达到15个,预计2019年获批的国产新药大概率超过10个。
十多年来,国家在花大力促进新药研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自2008年开始实施。专项在促进创新药研发与医药产业发展、填补国家空白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到2018年,新药专项共部署项目(课题)1641项,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43亿元,新药专项支持的94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催生28个一类新药,比专项实施以前的新药数量提升5倍。
近5年国内生物技术呈现出爆发态势,但相应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红海竞争态势。目前国内生物药同靶点申报的扎堆程度显著超过化学药,既包括以PD-1/L1和CAR-T为代表的一线创新药,也包括以利妥昔、曲妥珠、贝伐珠等为代表的生物仿制药。
中国的创新药在之前很难被国际接受,即使中国在进入ICH之后也是同样的情况。2007年-2015年间,中国首发上市的19个1.1类新药,没有一个在ICH成员国中上市,只有一款药列入Citeline年度新药目录,就是埃克替尼。我们希望后续的中国创新药,能够在研发领域被国际所认可,不管是Me-too还是Me-better,被认可首先是最重要的。
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创新药走出国际的元年。目前已经有多个国产创新药处于全球临床Ⅲ期状态,预计在2019年,万春布林的普那布林、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贝达药业的恩莎替尼和亿帆医药的贝格司亭均有望在美国提交上市申请或者完成临床试验,标志着国内创新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新药将从国内走向世界。
加速进口创新药的审批
药审的关键环节为临床研究审批和新药上市审批,从目前审批时间的设置来看,中国的临床研究法定审批时间相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偏慢。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其中,优先审评模式将大大加速新药上市速度。
优先审批制度对于进口创新药快速进入中国有更大的积极意义。此前,我国现行政策要求进口创新药必须在国外获准上市后才可到中国申请上市。
在中国上市还需要经过申请临床、临床试验、申请上市等环节,一些新药在中国上市平均要比欧美晚 5年到7年。
为解决临床试验审评时间过长这个问题,让申请人尽快进入临床研究,药监局通过改革将临床申请从10个月缩短至60天左右。同时,为了加快审批审批速度,药品审评中心近两年不断扩充审评员队伍,目标是在2020年能够达到1600人审评的队伍。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要求接受境外临床数据,支持拓展性临床试验。因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对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完整性要求、数据提交的技术要求以及接受程度均给予明确。这意味着全球新药在中国上市将节省时间和成本,中国患者将有机会在国内更快合法获得部分特效药,企业研发费用也将有所降低。
2014年,FDA批准两款PD-1单抗Keytruda和Opdivo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这两款药品也于2018年来到了中国市场。默沙东公司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中文商品名可瑞达,英文名Keytruda)从CDE受理申请到获批上市,只花了5个月时间,堪称神速。另外,阿斯利康的奥西替尼,总共只花了7个月的时间完成审批。而作为对比的国产吡咯替尼(恒瑞医药)和呋喹替尼(和记黄埔)总共花了12个月和14个月完成审批,国产创新药审批略慢于进口药。
默沙东公司的Keytruda在中国市场从审批到上市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药品的市场推广速度也堪称完美。从药品审批完成到商业上市,从商业上市到快速铺货,以及病人快速使用这款药品,环环相扣。
2009年,默沙东合并了先灵公司,虽然先灵的名字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它的肿瘤产品线为默沙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早在进入中国市场前,Keytruda就已在美国功成名就,它治愈了患晚期黑色素瘤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是首个成功跻身肺癌一线治疗的免疫治疗药物、成功征服美国FDA一次获批15种肿瘤适应症等。
Keytruda是医药史上第一款没有按照肿瘤部位批准的药物,不管肿瘤的原发病灶在哪里,只要存在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就都可以使用Keytruda进行治疗。
Keytruda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第一个适应症仍然和美国一样是以恶性黑色素瘤开始的,单臂临床试验很快完成。2018年7月20日递交CDE,总共只花了164天就完成了审批。
虽然所有的大分子药品必须在得到获批以后才能生产,但是默沙东通过在中国生产大分子药物十多年的经验,只用了63天,就完成药品的清关、包装设计、灌装和药检。
得益于默沙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空运、公路运输等环节的无缝对接,9月21日下午三点多药检报告出来那一刻,Keytruda从仓库来到第一个病人手中,只花了67分钟就到达了病房。24小时,Keytruda在国内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
肿瘤创新药成为新一轮研发热点
创新药研发的本质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创新药的发展与疾病谱的变迁紧密联系。攻克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周期已经完成,现在迎来的将是以肿瘤为周期的新一轮创新药周期,也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的新药管线中,肿瘤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2017年的管线数量为4,845个,约占全部管线的1/3,而且相对2016年同比增长16%。虽然肿瘤创新疗法绝大部分被国外的药品和技术所占据,但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一轮创新周期中也萌发了自己的创新力量,为攻克这种不治之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以攻克肿瘤为周期的这一轮周期正在开启黄金时代,使之从绝症往慢性病转换是未来10-15年医药人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人才积累、政策和资本支持造就了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基础,创新药将是未来医疗领域非常大的投资机会。在贝达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资本对其前期研发、临床试验中的帮助非常大,离开资本,研发成果无法转化为市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