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亚马逊等进入医药零售行业管窥美国医药产业变化,并购整合、跨界融合时机已到
美国接近一半的仿制药资金节省率在76%~100%,意即仿制药价格较原研药价格降幅在3/4。而我国有一半的仿制药资金节省率仅为1%~25%,存在“高价格、高毛利、高营销”的情况,为解决仿制药的质量和价格问题,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和带量采购政策。
2011-2017年美国仿制药处方量与销售额的占比情况
新产品上市快,是美国仿制药很难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原因。2000年-2010年,美国FDA平均每年批准新药23个,2010年以来美国FDA平均每年批准新药接近36个,生物药和小分子靶向药的兴起比过去诞生更多的新药。
从药品流通渠道看,美国 “医药分开”程度比较高,加上完善的处方管理制度,药品流通终端结构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按销售规模统计,美国药品市场院内外渠道规模占比大约为3:7,主要的院外渠道包括零售连锁药店、单体药店、PBM邮购、商超药房等。
从市场占比看,连锁药店市场占比超过40%,单体药店市场占比逐渐减少,市场占比下降到15%左右,PBM邮购占25%,商超和专业药房占20%。
从产业链角色来看,美国与中国医疗产业链角色必然是一样的,包括政府、医保部门、药械企业、流通商、医疗服务机构等,所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在医疗卫生支出中占到很大比例,所以其有直接的控费需求,也发展出了完善的控费手段-如PBM和DRGs等。
医药产业链角色
以DRGs为例,美国目前实施的版本为MedicareDRGs,其中包括26个主要疾病诊断类别和989个病种。在美国,由于非长期维持治疗型病种平均住院天数非常短、不同患者之间医疗费用相差幅度相当小,DRG方式非常适用于短期住院型患者的治疗。而平均住院时间天数较长的精神病院和康复医院的病种则被排除在这一方式的适用范围。
综上,美国医药市场开始整合的主要原因。
首先,美国医疗卫生费用已经占到GDP非常高的比例,平稳增长将代替高速发展;
产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如仿制药、医疗保险、药品零售等,规模调整取代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创新;
资本运作模式成熟,产业沉淀及便捷的融资渠道为并购整合提供了充足资金;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模式带来的协同效应会提供新的利润空间,如原料药-仿制药、医疗保险-医保控费、医药零售-保险等上下游衔接紧密的业务,规模效应明显且整合难度不大;
新技术降低了管理难度,如云服务、协同办公等信息技术为跨行业、跨地区管理提供了便利,整合后融合难度降低。
新技术加速改造传统行业:云大物移智区块链
从本质上来说,医药行业是一个强技术驱动型的行业——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械,创新企业存在的基础均是某项或某类技术的发现并成功商业化,比如大型医用设备、创新疗法等。但医药行业同时又是“传统”行业,其技术迭代往往以十年甚至是数十年计,并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支撑才能获得审批。
当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逐渐成熟,并逐渐在垂直行业内落地,则会加速“改造”医药这一传统行业。我们同样以美国市场为例,在云计算方面,其生命科学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商有老牌厂商甲骨文,也有Veeva这样的新贵。
从2007年成立以来,Veeva的客户几乎囊括了Top20的制药企业,2017年收入6.856亿美元。在2010年iPad推出后,Veeva的业务真正开始起飞。突然间,95%的制药销售代表都在使用iPad。而Veeva的制药行业专用云CRM软件非常适合设备和代表。
大数据方面同样如此,2018年春节,罗氏宣布拟以19亿美元收购肿瘤大数据公司Flatiron Health,Flatiron创办于2012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以大数据分析为肿瘤治疗提供帮助。在肿瘤领域电子健康档案(EHR)软件和真实世界证据(Real World Evidence)管理方面均是市场领先者。
医疗物联网更不必说,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可以便捷地采集患者及健康人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被用来优化、调整已有的产品或者服务,也会创造新的需求——比如数据持续监控或者解读,个人看护等。
移动互联网主要改变药企的营销方式,在国外,药企很早就开始尝试数字化营销,很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营销部门。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早前公布的一项针对欧美150多位制药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有90%的制药企业已经广泛推广或试点将数字化工具作为营销的渠道之一,以提供疾病、产品、学术前沿技术及医学教育的信息及服务。
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潜力已经被充分证明:从医药研发的角度看,可以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研究中应用;从诊疗服务的角度看,可以在智能导诊、医学影像、辅助诊断、院后随访等环节应用;以及公共卫生决策、医疗费用控制等。
区块链技术可能刚刚起步,但是其在临床研究和数据共享、药品供应链、处方管理、医疗支付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辉瑞、诺华、罗氏、默沙东、赛诺菲等药企已经在布局药品+区块链;国内亦有阿里健康在医联体建设中、医链在供应链金融中应用区块链。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难篡改的特性非常符合医药行业的安全及监管需求。
未来医药行业形态:从产品到解决方案
克里斯·斯坦森《创新者的处方》中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未来医药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围绕疾病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精准医疗和可穿戴设备出现之后,分子、基因层面的诊断能够清楚知晓疾病产生的原因,可穿戴设备能够持续追踪行为数据,对生活习惯进行及时干预。这才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服务体系,而这种解决方案是千人千面的。
虽然离这一场景还有一些距离,但医药行业正行进在正确的路上:比如葛兰素史克与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的合作,罗氏在基因检测、诊断设备方面的布局;以及医药公司广泛地与各类科技公司合作,合作场景包括研发、支付、科普患教等。
中国和美国同时在发生的还有科技巨头对医疗行业的渗透。谷歌在医疗行业有三家子公司——Verily、DeepMind和Calico,Verily专注于使用数据通过分析工具、干预措施、研究等来改善医疗保健;DeepMind是医疗人工智能的代名词;Calico专注于研究与抵御衰老以及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同时,google还通过投资布局了Oscar Health、Fossil Group、晶泰科技等多个项目。
苹果在医疗领域也是“自营”+“第三方”的路子,其有数据平台health kit、research kit、care kit,为医疗软件开发者提供数据接口;苹果Apple Watch作为智能设备的代名词,在心电监测方面的前景被寄予厚望;同时投资有Beddit智能睡眠监测硬件,Gliimpse患者数据平台。
而在中国,阿里和腾讯是最值得关注的两家公司。阿里有阿里健康旗舰平台——医药零售、智慧医疗、健康管理、产品追溯等业务,支付宝未来医院,阿里云医疗云服务及AI;腾讯则有AI实验室觅影、腾讯医典等业务。两家公司在医疗领域的投资超过30亿元,项目多达数百个。
最近微软和沃博联WBA的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首先,医疗健康行业的信息化服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论是微软、亚马逊还是谷歌,都很觊觎这一市场;其次,对于沃博联WBA这样线下零售门店而言,最值得的探讨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进店,以及为进店的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所以在此前,沃博联WBA也与Google Verily进行了合作。对于来自不同领域的两方而言,这样的合作对谁更为重要,可能一眼明了。
所谓优秀的企业就是在时代的变化中踏上了正确的鼓点。从美国医药零售行业近期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医药行业已经来到了模式调整的关键节点,跨行业的、以服务升级为目的整合开始出现,产品或服务提供者更倾向于以集中式的方法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解决方案),这不仅对终端用户更加便捷,对服务提供者而言,也具有成本及规模优势。
在国内进行大范围投资及并购的医药企业而言,能否从单一的行业整合中抬起头环顾四周,看看跨行业、以解决方案为驱动的整合机会呢?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10 仿制药企何时触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