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医疗产业鏖战的最后战场:县域医疗

2020-05-28 11:51
亿欧网
关注

那么,县医院的战略定义则应该是抓住垄断机会最后的尾巴,把握县域经济从土地财政、举债建新开发区、引高铁、大基建模式向减债、重民生寻找三产转型新增长点,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养老产业等新的发展契机,以把健康融入所的胸怀,把县医院的战略定义定位为各类服务产业的中转点或接入点的。以健康为起始点,临床医疗保障为后盾,串联起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核心及周边产业,因为,在健康产业中,临床终是最重要的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有效保障,而正是这个重要因素,基于健康融入县域产业经济的模式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服务闭环——“全健康新型服务体系”。从而为县域的文化、旅游、及其他服务产业的新型发展注入生机。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一个轻资产的服务体系运营模式,对于县域经济的负债型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构建健康融入所有的新型服务产业的服务体系的构想不是空开脑洞,奇思妙想,2017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就说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而健康中国定义的以全民健康为基础,全民健康的着眼点是为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而我们所构想的这个“全健康新型服务体系“不就是符合国家战略的这个“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业体系么?

二、先明道后而谋局:“全健康新型服务体系”画像

摆脱小巷思维困境的最好方法则是“跳出五行外,不在此山中”。讨论县域医疗的问题时需要我们跳出医疗,静看县域,中国大陆共1335个县,除少数民族自治县人口在1万以下以外,大部分的县城承载了几十万人口甚至百万级人口规模的世代繁衍、劳作生活、旅居往来;一个县城,包括城关镇、乡镇建置镇、及乡村;其间互相联系也互相流通,相互流通和迁徙带来的宗族血缘、姻亲等因素,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看不见的网,在这个网中却隐藏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层级分明。在一个县城,谁家都少不了几个村里面的穷亲戚,也保不齐县里的某某名姓斐然的人就是那个村旮瘩出去的前二狗儿啥。

于是,在“全健康新型服务体系”画像之前,我们先来八卦八卦一下承载这张画像的画布——县域医疗的县域,扒扒他的生存状况:

县域篇

中国的县域就像一个封闭的宗族一样,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扔在后面没有迎来实质的产业升级仍然徘徊在低质、低收的状态,除沿海部分发达县域外,大多数县域发展较为粗放,自上世纪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各县域国有企业纷纷变卖倒闭,县城的第二产业彻底瓦解,本可以守得温饱的传统农耕也因为沿海等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而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扔掉农田,走进城市、走向沿海工厂,县域内本身的产业并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县域前些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土地财政的高度腾飞与GDP指挥棒的影响有关,扒了高速增长的外衣往里看,县域经济大多以农业、资源输出或初级加工和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大,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更多是一种低层次、粗放的、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各县域发展进入盲目以城市模式为目标的粗糙照搬、照抄和重复建设模式,忽视自身优势特点而关注“标新立意政绩工程”,导致出现各县从建设到产业结构多方面雷同、定位同质化,甚至仿古明清街都可以仿得一模一样。当然,还有缺乏系统规划和审慎思考的建新区、产业园、招商引资等等统一步调的大手笔,从而出现政府欢乐的举债建设、然后再以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无偿出让土地,免费给予厂房、免税收等等吸引外商,而外商来县后再用优惠政策或从政府无偿出让土地等进行本地银行抵押融资及由政府出具担保的资本市场质押融资(套现),整个一出空手套白狼的闹剧在县域频频上演,各类牛头马面的真假企业家们,甚至不乏一些国际蹩脚骗子以招商引资的名义出现在各县城内由县内主要领导班子陪同的最豪华的酒店的宴会上推杯换盏,意兴阑珊。然则,本地企业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少见有哪些园区形成了什么产业集群或规模效应,谈不上辐射能力,与本地经济关联度低甚至加重本地债务。

同时,以土地为要素的驱动而带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版图扩张迅速,城郊的农民把手中的土地换成了白花花的票子住进了城里的大房子里,失去土地的农民转移向县城的聚集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反而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加剧。

另外,在现有体制结构中,县域经济获取公共资源在现行按照行政层级来进行资源配置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很难实现,更多的公共资源流向大城市、省会城市,包括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土地指标等等。基于获得发展资源能力差异,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县域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其集聚,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获得发展。如此一来,我们县域在种种资源缺乏的背景下谈发展,谈何吸引力?以什么承载能力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聚集?县域产业升级陷入困境。

其中,我国很多县域城镇功能不健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缺乏,缺乏足够的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资本、技术和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县域经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县域经济发展在传统思维和行政区划的层级禁锢中举步维艰,亟待破局脱困。县域的财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一直是政府治理中的重要难点,“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富则国家强”。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县域与世界的联系咫尺之间,脱困的前提就必须要一方面打破行政区划的思维惯性,打破时空、级别的局限,把县域放到全球、全国、全省的大格局中去衡量和定位,深度发掘自身优势,积极借力互联网技术推进资源配置,推进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升级,敢于建立县域与世界的联系,寻找出比较优势和发展的机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的进程中,整合从农村改革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及返乡创业的劳动力,借用互联网和科技技术创新,放眼全球市场资源的获取和配给能力,聚集小城镇的集中优势资源,以第三产业升级、第二产业配套创新,提升县域产业变革。

另一方面巧用“闭环整体思维”,从一个县域的整体视角思考,跳出行业的限制,充分挖掘县域的生态动能,从打造“百姓生于斯、长于斯、而乐于死于斯”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县域健康重塑的生态之城的角度,形成以健康为抓手的县域内产业聚集创新,实现《2030纲要》中所提倡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变成把健康融入所有产业。并以此找到创新点,激活和链接县域内产业,构建以行政区划和地埋分布相结合的物理网络体系和技术网络体系,以生老病死为全生命周期轴构建县域内全人群全健康全覆盖。正视老龄化社会趋进的背景,认知到健康重塑县域产业所将带来的价值。认知到“临床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判决式解决方案”,以县级医院为全健康服务的保障和资源集中点,以县域医院的专业能力和诊疗特色,延伸病后医疗护理管理及预防、医疗需求响应、健康教育、适老化适病化生活护理服务、公共及家居生活设施改造及终末管理中的文化、心理、宗教支持,以及青少壮年的运动管理等等,激活相关服务产业的创新、制造加工业的配套跟进,从而形成健康产业生态链,构建县域内城乡及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打造一个乐居宜居的健康特色生态县城的同时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