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蓝海市场兴起,肿瘤早筛的大机会到底在哪?
从去年到今年,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早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
在国内,2020年,累计16家有明确早筛业务的企业完成了共63亿元融资;在国外,巨额收购频现——Illumina 80亿美元收购旗下子公司Grail,Exact Science 21.5亿美元收购Thrive。
到诺辉健康上市,这种热度攀至巅峰。在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以高发癌症居家早期筛查和检测服务为主业的诺辉健康登陆港交所,开盘暴涨185%,市值突破300亿港元。
然而,在魔幻的资本热度背后,全球范围内真正获批上市的肿瘤早筛产品屈指可数,大多企业仍然处于底层技术开发和前期研发阶段,投入和亏损是常态。
即便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产品常卫清已经拿到注册证,与“7年研发,超过1亿美元”的高额成本相比,2020年常卫清的销售收入仅3757万元,不过是“杯水车薪”。
这样一热一冷的局面,不禁让人对当前的癌症早筛市场充满疑问。
接下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说清楚这些问题:现阶段的癌症早筛究竟因何而热?与传统早筛检查有哪些区别?早筛产品开发的壁垒在什么地方?哪些癌种的产品在研发上走得最快?从研发到产业化落地,普通人距离用上这些早筛产品还有几道坎?
肿瘤早筛非新概念,技术更迭带来新机会
去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一场创新投资峰会上,世和基因高调宣布了进军肿瘤早筛市场的战略,并基于其自主研发的多组学肿瘤早筛模型MERCURY,启动了10万例肿瘤早筛检测的金陵队列研究专项。
在此之前,成立于2013年的世和基因专注于肿瘤精准治疗领域。“最开始我们主要是做晚期的用药,但也一直想把检测往前推,因为肿瘤早期患者治疗的获益要比晚期更大。”世和基因CMO张宪向亿欧EqualOcean谈及了当时的考虑。
除了需求层面,技术层面是世和基因考虑的另一个维度。张宪指出,此前通过影像学方法、一些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可实现早筛的目的,“但从技术本身来看的话,影像学检测可能存在放射性的问题,或者说诸如肠镜、胃镜之类的检测手段是侵入性的”。
在张宪看来,液体活检是更有前景的方向。他认为,基于非侵入式血液检测的液体活检非常便捷,不过由于早中期肿瘤释放到血液里的信号非常微弱,对检测的灵敏度、能否捕捉这样的信号有非常高的要求,倘若检测灵敏度能够比较高、真正能够预测肿瘤的话,是存在比较大的前景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世和基因开发出MERCURY模型,该模型结合了液体活检、CNV分析、甲基化分析及世和自主NOAH算法。前期数据验证结果证明,在肝癌、肠癌和肺癌早筛应用中,MERCURY模型在特异性98%下,检测敏感性高达80%-95%。
“最终我们累计做了3000多例的前期研发,证实了我们的技术对于区分早期肿瘤跟健康人群有良好的性能。”张宪具体说道。
不止是世和基因,被称为“基因检测第一股”的贝瑞基因也在更早的时候,将其拥有的肿瘤业务相关资产以869.93万元对价转让给子公司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瑞基因由此成立。其业务涵盖“一早一晚”,“早”即早期的筛查,“晚”则为中晚期的肿瘤用药基因检测。
和瑞基因CEO周珺在接受亿欧EqualOcean采访时谈及了他对目前整个肿瘤早筛市场的感知。在他看来,目前一二级市场对早筛的关注度确实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整个产业落地的情况也在稳步推进。
不过他也指出,肿瘤早筛并非一个新概念,部分瘤种基于影像、蛋白等技术的传统筛查方法早已存在,如肺的低剂量螺旋CT、乳腺的钼靶、肝的甲胎蛋白检测(AFP)和超声。“在追逐热点的同时要理清这个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肿瘤早筛的大机会到底在哪?”
在周珺看来,这个机会在于以NGS(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分子检测技术运用之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观测更复杂的维度,把各类数据和早期信号都获取下来,做一个更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且可以随着检测数量的增长,不断升级与提升性能。
他认为,这次肿瘤早筛技术新浪潮的产品核心形态有三个特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驱动、可自我迭代。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