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路上 城市交通需要“谋定而动”
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及系统集成环节是目前国内主要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主要关注的焦点,而城市交通同样也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涉入实现了改良。有事例表明,在路口部署智能系统进行管理的地区,其平均通行效率能够提升近13%,并能有效缩短高峰所持续的时间。
一、快速发展,让我们措手不及
我国进入机动车时代的速度,是高速而猛烈的,其速度和规模,应该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的。在过去短短的20年时间里,我国道路运输整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汽车工业和筑路工业已经基本成功地追赶上世界的前进步伐。但同时,这种高速增长,也导致我们在很多方面,根本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在很多基础的交通管理科技领域里,还缺少科学的教学研体系和广泛的共识,在交通管理基础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有着了严重的不足甚至课程类的空白,这就导致我们在面对很多交通问题时,从第一步,就面临了难题!
这种差距,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大规模建造道路,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汽车普及到千家万户也只是不足15年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出主意想办法的主力人群,其实儿时并没有全面接触过汽车运送,甚至连看都没看过汽车,对于机械化的运送规律和需求,我们更多地需要靠书本知识来借鉴。
为了追赶世界的脚步,我国派遣了大批研修学者出国学习和考察,而这个阶段,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很多基础交通管理技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很多从上世纪初叶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就形成体系的基础交通管理技术教学和研究资料,都以缩微胶片和复印件的形式沉睡在各类型图书馆里,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已经鲜有电子文档可供轻松拷贝和查阅,所以这类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运行管理、驾驶行为干预技术、道路通行效率评估与控制技术的课题与技术,就被大批地忽视掉了,让位给筑路筑桥技术、工程自动化技术等等,交通控制设施。
从一开始,就被评价为“附属技术和附属设施”,总是无法吸引足够的眼球和注意力,也就吸引不到充分的资金和政策进行支持,国家乃至各级政府,包括大专院校,都不认为交通控制设施,特别是最基础的标志标线和反光材料,是保障道路建设投资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必要技术要素。而这种对道路交通管理技术、交通控制设施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上的缺失,对手段和细节领悟上的不足,是导致我们今年遭遇到的交通拥堵“不治之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很多人,将“不治”的拥堵,归结于机动车增速过快,数量过大,人口素质低,道路资源不足等等,于是提出了很多对策,各地政府也开始花重金拓宽道路、增设公交和轨道交通,但这些年下来,我们能看到,其治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我们的人口众多,城市居民密度大,真的就是“拥堵不治”的元凶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些数据:纽约市的市中心区,曼哈顿岛,面积23平方公里,有160万居民,而每天要进入曼哈顿的工作人员,还有160万人!其为维持日常运转所承担的运输量,独步天下。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