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圳40年城市印记:从小渔村到智慧城市

2020-08-26 09:14
Alter聊IT
关注

02 用科技治“城市病”

“抗疫”不过是城市的小概率事件,智慧城市的初衷是为了根治“城市病”。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克布斯在《美国大城市死和生》中给出过这样的忠告:“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到大城市去可以说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大城市远非梦幻中的城堡,拥挤的人口、堵塞的交通、污染的环境几乎成了所有大城市的标配。城市规划师们在落笔时需要考虑种种潜在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例外。

深圳也有这样的问题,确切的说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应付大城市病。而深圳最终找到的方法论,大抵就是“科技治城”。毕竟科技已经是深圳的城市底蕴,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毋庸赘述,就连平安这样的金融巨头也是被低估的科技主力军。

1997年平安集团引入麦肯锡后,第一次提出了用科技变革体系的思路,利用IT技术实现了数据库的集中;2000年平安建设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统一的电话中心,后来成为金融机构的基本配置;2002年平安促成了改造金融流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用IT技术打通了前台营业厅和后台的数据运营;2008年平安的IT部门独立成平安科技,如今将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的科技创新研究中。

在深圳用科技治“城市病”的进程中,时常可以看到平安的身影:

针对大城市人口拥挤导致的乱象,平安智慧城市打造了城市服务智能平台、BCID城市数字码中台、城市服务智库AskBob技术中台等服务,比如BCID已经对“i深圳”APP进行赋能,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均可在线上办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

针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难题,平安智慧城市与深圳交警联合成立了“数字交警联创实验室”,其中平安“轻微事故远程处理平台”可以通过视频通话、手机拍摄等方式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平均5分钟即可撤离事故现场,民警的处理效率提升了40倍;

针对污染防治中最棘手的监管环节,平安智慧城市帮助深圳打造了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如果居民发现周边存在空气、噪音等污染现象,可以通过APP进行投诉举报,系统会自动识别污染问题,并将投诉数据加密传递给相关部门……

一连串落地生根的项目背后,科技正用细腻的笔触改变着城市的肌理,让深圳迸发出勃勃生机。

03 “叠”一座智慧城市

需要警惕的是,科技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但智慧城市不应该是科技的堆砌。

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机器人技术和智慧城市负责人杰夫·梅里特曾经如此评论全球智慧城市的现状:“最聪明的智慧城市是那些将技术当作工具而非目标的城市,最愚蠢的智慧城市是在不了解自己实际工作的情况下推出技术的城市。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是危险的。”

智慧城市至今都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从不缺少失败的经验。

有些智慧城市重技术轻模式,在项目中采用了前沿的技术,最后发现压根行不通;有些智慧城市重设计轻建设,看似理想化的通盘设计,结果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有些智慧城市重数据轻应用,漫无目的采集了很多数据,却习惯性忽略了应用的场景……智慧城市注定是技术、设计、建设、应用等多元融合的产物。

而深圳恰恰是一座拥抱多元化的城市,华为、腾讯、平安等智慧城市PATH格局中的三强都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于华为、腾讯身上鲜明的科技先锋形象,平安属于稳重的综合性选手,早在“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前,平安的产业布局就涵盖金融、医疗、交通、房产等多个领域。凭借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实践经验,当智慧城市的序幕被拉开时,平安给出了“1+N+1”架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第一个1是智慧信息或云平台,属于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涉及平安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尽管是金融起家的企业,平安集团过去十年的技术研发费用却高达500亿元,拥有了不输于互联网巨头、硬件巨头的技术能级。

第二个N是智慧化的应用场景,技术和需求的耦合才能创造价值,长于需求洞察的平安智慧城市已经推出智慧政务、生活、财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医疗、环保、养老等多个应用场景,并且可以随着城市的需求无限扩容。

第三个1是平安的“城市智脑”,相当于给智慧城市装上了“操作系统”,在打通城市数据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供预测、决策、指挥、预防、应急的可视化指挥系统。智慧城市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先知、先决、先行的治理新范式。

做一个对比的话,平安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与阿里、华为、腾讯等玩家不乏思路上的不谋而合。

可能因为平安本身不是纯粹科技企业,在技术和产品领域没有沉重的包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理性而务实:先厘清智慧城市的脉络,既要满足自上而下的决策,又要迎合自下而上的需求,然后将技术当作工具进行场景化改造,让智慧城市在科技的数字底座下由点及面不断外延。

没有过度迷恋技术的深圳,避免了过程和目标本末倒置,最终在多元的场景中 “叠”出了一座智慧城市。

04 写在最后

“不惑之年”的深圳,所担当的除了改革开放排头兵,在中国全面城镇化的历史转折中,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四十年前,城市的标志是林立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被定义为城市化的标志;四十年后,我们对城市已然有了新的理解,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有多少摩天大楼,而是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所幸,冲在智慧城市第一线的深圳依然精力充沛,在新基建的浪潮下踏上了未来城市的探索之路,正一步步迈向人们心中的理想都市。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