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东莞不是深圳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
1,松山湖并不能改变东莞本质上是一个科技制造基地、一个工业中心这个定位本身,如果东莞放弃其对制造业的定位,而要整体上做一个所谓"创新枢纽",那东莞最后一定会失败。而现在东莞政府嘴里所说的"科技创新",跟他们在1990年代就说自己"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种政治说辞而已。
2,本身,研发和制造就不是那么截然分明的两个环节,很多研发是必然要跟着制造走的,尤其是在制造技术环节的研发。完全与制造脱节的研发,比如说所谓"应用基础研究",也不一定就不可以在一个工业区里进行,一定要在服务中心那里进行。
3,华为的华南研发中心搬迁东莞,是一个特例,这是华为作为一个全球跨国公司,像Google、Facebook那样,追求到郊区建造自己的"科技小镇"的后现代思维。深圳在其关外地区没有满足华为的这一后现代思维,松山湖才填补了这个空缺、满足了这一需求。
4,华为搬迁,是深圳自己的政策失误,而不能怪东莞抢夺自己的资源。事实上在成本急剧抬升使自己不再适合于制造业和与制造紧密相关的研发的同时,深圳没能够在自己的机荷高速以北地区打造出与松山湖同样或更好的创新空间,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机荷高速以北,我所谓的"北深圳"地区,政府既放任房地产商在此大规模抬高房地产价格,排挤制造业,又不能利用自己的力量改造遍地由原住民股份公司低水平开发的工业区,打造出像松山湖一样适宜于研发的创新空间。是深圳政府的不作为,才给了东莞松山湖机会。
5,城市定位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我觉得有东莞这样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科创理想",并对深圳构成竞争压力,是一件好事情。没有谁有权力规定,东莞只能做深圳的配套工业区,而不能发展科创;而研发则必须放在深圳,因为深圳天然是创新枢纽。
深圳要想成为创新枢纽,就必须让自己适宜于成为研发中心,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成本,并提供研发需要的配套资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不许别人成为研发中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东莞市既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又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所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指东莞市在实际的操作中,仍在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制造业,与此同时又希望追求创新资源,并作出一定的努力,松山湖就是其所做最正确的事情之一。所谓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是指其在追求创新资源的时候,好大喜功,浪费太多资源在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而在自己应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吸引产业链上跨国公司的科技制造产业投资项目上,做得远远不够。仅仅吸引深圳科技企业溢出是不够的,东莞应该主动补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制造短板。
让我们看看东莞市做了哪些事情。东莞力图建立自己的大学和科研体系:
其一,在办大学方面,现在主要是三个点,一是东莞理工学院,一是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是大湾区大学。在202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筹建,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成效显著"。
东莞理工学院创办于1990年,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目前有教职工1600人,在校生2万余人。
大湾区大学则是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Idea,最后东莞抢到了这个项目,现在正在筹办之中。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则是"城大"意图进军大陆,而与东莞市合作的产物。办学规模不大,总体计划招收学生6000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硕士研究生26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选址大朗镇屏山村及松山湖,校区用地面积523.9185亩,分为两期进行规划,其中一期用地面积179.5656亩,总投资估算额12亿元;二期用地面积344.3529亩(包括湖及山体),总投资估算额9亿元。
除此之外,东莞还在吸引其它国内大学入驻。2006年,松山湖园区引入广东工业大学设立华南设计创新院,2019年广工与香港科大、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在松山湖设立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此外北大在松山湖设立了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则设立了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松山湖设制造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设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上海大学设立纳米技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了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其二,在科研方面,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东莞也做了许多努力。
201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与广东省合作,在东莞大朗镇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简称CSNS),2018年,项目一期建成,包括:一台80MeV负氢直线加速器,一台1.6GeV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两条束流输运线,一个靶站,7台中子散射谱仪、辐射防护系统及相应的配套设施,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未来中子反射谱仪将达18台。CSNS据称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CSNS装置的建成及运行(预计将会有600名左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常年开展科研工作)必将对南方各省、全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产生长期、巨大的科学影响及社会、经济效益。
2018年11月,中科院与广东省政府在广东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作为重点合作项目,高能所与东莞市签署了《关于推进南方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南方光源项目有望落户在松山湖片区。
东莞市拿出"中子科学城"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并建议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协同参与,构成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按照东莞市的规划,"中子科学城"面积53.3平方公里,包括松山湖南部片区9.2平方公里、台湾高科园片区6.7平方公里、大朗象山片区11.7平方公里、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2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辖区内囊括了已投入运营的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以及已开工建设的省级平台松山湖材料试验室,今后南方同步辐射光源也有望落户于此。
对于东莞市的上述努力,我个人认为,东莞理工学院的建设发展,是正确的方向,莞市应该进一步扩大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规模,再建2-3个校区。城大(东莞),倘若不需要东莞财政出钱,仅仅是出地皮,问题不大。但是大湾区大学的决策,过于草率了,办大学是很烧钱的事情,以东莞市的财力,没必要去争这个东西,长期来说,也一定办不好。
中子科学城,倘若是以粤财政出钱为主,东莞市只出地皮,问题也不大。因为这个东西对东莞来说根本没啥用,更主要是为深圳和广州,或者说是为大湾区服务的,或者说是为国家做贡献。《202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倘若后续需要东莞往里砸钱,个人建议要慎重。对于这种浪费钱对自己又没有太多用处的东西,所谓"纯成本中心",为何不让深圳、广州去烧呢?东莞应该是一个务实的城市,没必要如此爱慕虚荣。
东莞在强化制造业方面的任何努力我都高度赞赏。比如其提出"全面实施稳链补链强链拓链工程,力争五年实际投资超6000亿元,全市引进培育千亿企业超过5家,百亿企业超过25家,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百亿级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梯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划定约70平方公里产业基地,推动形成松山湖生物技术、东部智能制造、东莞新材料、东莞数字经济、东莞水乡新能源、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银瓶高端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很好。对于东莞追求R&D投入强度提升至4%之类的目标,我更是不以为然。东莞没必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现在的关键是,无论是东莞政府,还是深圳政府,均没有把双方视作一个整体,虽然从经济体角度来说,二者,再加上惠州,完全是一个共同的经济体,共享一个产业链网。受行政力的阻碍而无法实现一体化,这是目前共建珠江口东岸地区创新网络最困难的地方。
原文标题 :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26:东莞不是深圳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