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拯救服务业,刻不容缓!

2022-05-12 15:12
华商韬略
关注

拯救服务业,刻不容缓!

  高质量发展是大家一起往上冲,往上打!

  作 者丨华商韬略出品人 毕亚军

  重视硬核科技是必须的,但轻视、歧视服务业,是错误且危险的!

  【危险的偏见】

  服务业的眼泪在飞。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的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均继续下落,数值为疫情之初的2020年3月以来新低。

  服务业持续下坡,已是当下就业和民生的最大挑战。数以百万计的酒店、餐饮、文体、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企业均已深陷困境,甚至关门歇业,很多人因此失去工作。

  但相比科技与制造,服务业的眼泪却显得廉价。

  上海封控中,因为服务业坍塌而导致的民生问题备受关切,但在封控之于经济影响的讨论中,全网刷屏的却是工厂、产业链的停滞。即便产业链的关键——物流,也是服务业,但服务业却不是心疼的目标,工和产才是。

  这种轻视,甚至歧视已非一日之寒。

  或许是错失工业革命的教训,近代以来,国人一直有轻“商”(服务)重“工”(制造)的思维,美国发起科技封锁以来,这种思潮更不断掀起高潮。

  包括网络上关于企业家的讨论,也是充斥着这种偏见。其代表性观点是,中国只有任正非、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才是企业家,其他都不过是商人。

  如此论调,几乎等同于万般皆下品,唯有科技、制造高。

  包括在科技中,没有直接从事制造的互联网平台与其他技术创新,也都被贴上虚拟经济的标签,甚至被扣上误国的大帽子。仿佛只有开工厂,搞硬核,才是有利于中国经济。

  即便在主流产经舆论中,将服务业看得与科技、制造一样重要,认为服务业发展不好,同样会严重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声音,也是罕见的。

  但事实上,服务业是极其重要的。

  【规模增长极】

  服务业有多重要?

  202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占比分别为7.3%、39.4%和53.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38.4%和54.9%。第三产业,基本都属服务业。

  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规模崛起的最重要支撑。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的GDP占比才23.9%,一、二产业分别为28.2%、47.9%。40多年过去,第一、二产业各自下降了约20个、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论及对GDP的贡献,无论是整体规模占比,还是增长贡献,服务业都是远超制造业的。

  中国经济的继续成长,也必须着重依靠服务业的持续扩容。科技很重要,制造很重要,但就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无论韧性与活力,还是规模与空间,服务业才是真正的天花板。

  中国正持续加速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消费驱动的重点也在服务业。

  消费基本可分为以有形产品为主的物质消费,以及以精神、体验为主的服务型消费两大类。这其中,物质消费的相当部分包含了服务业的范畴,比如商业服务及物流零售等,而服务型消费则基本属于服务业范畴。

  总结起来就是,拉动消费,服务业不但是火车头,而且是大头。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当年大手笔布局文体产业时曾说过几句话,人类需求必然从生存性需求升级到享受性需求,体育、文化这些产业,说通俗点就是有钱,有闲,吃饱了撑着没事儿干找事儿干。

  他的这番话,可谓是说出了消费驱动经济的发展路径:当物质消费驱动经济成长到一定程度,必须依靠服务型消费来扩容及拉动增长。

  中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导致差距的很大原因,正是中国服务业对消费的拉动还大大不足。甚至,多数人口除了教育、医疗等刚性需求,基本上还没有精神、体验类的服务业消费。

  以中美对比为例,2021年,两国的物质消费已经相当接近,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328.71亿美元,美国为74173.44亿美元。但两国的总消费规模却差距巨大,14亿中国人却比不过3亿多美国人。

  这其中有物质消费人均不足的差距,但更大的差距,却在非物质消费,即彻底归类为服务业的精神、体验类服务型消费。单是看看美国人每年为体育、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等花了多少钱,情况就一清二楚。

  从消费结构说,中国的消费驱动基本将以两大核心为目标,进行消费市场扩容并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进一步扩大现有约1.4亿中产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使其达到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与规模。这一增长将主要来自于服务型消费。如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娱乐休闲、酒店餐饮等等,这些也正是越来越多中产阶级的消费标配。

  二是让目前还不够中产的庞大群体,在共同富裕之下,逐步达到中产消费水平,也就是再造一个,甚至几个相当于现有中产的消费驱动力。这里的增长,将首先以物质消费为核心,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将侧重于服务型消费。

  而且,伴随消费升级,即便物质消费本身,其中的很多附加值,也要靠服务型要素来拉动和支持。甚至可以说:从温饱到美好生活的消费升级,核心就是消费从物质型到服务型的升级。落到产业经济发展上,就是——

  从工业制造向生活服务转移。

  服务业拉动经济成长,也是所有发达国家一路走来的经验。打开他们的经济帐本,服务业都至少撑起了60%以上的GDP。以2020年为例,美国是约77%,英国是约73%,法国是约71%,日本约70%,即便被认为制造立国的德国也在64%左右。

  中国的53.3%,与土耳其相当,不如乌克兰。

  差距就是未来增长极。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服务业至少还有15到20个百分点的空间。可不要小看这15到20个百分点,对应百万亿起跳的规模,它是几十万亿的增量。

  考虑到庞大人口基数,待我国真正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的空间就更加巨大。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增长规模和空间看,中国制造业已难以继续扩容了。到2021年,中国已连续5年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当年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占全球21.2%,顺差近4.4万亿元。

  在发达国家强调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争夺制造业,且中国可能面临更多国际贸易冲突等多重因素下,我们保住制造业现有的规模就不容易,争夺更多份额就更是艰难。

  这也进一步要求,中国接下来的经济成长,必须甚至只能更加依赖于服务业。

  而且,服务业从来都不只是单纯地服务或消费,包括科技、制造的突围升级,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它的支持。

  在这方面,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空间也更大。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