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密码:大学与地区创新网络
04
为匹配城市地位的高等教育
由于创建大学常常需要数年的合作洽谈,因此我们无法严格界定深圳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上发生了何种变化。变化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应该说代表着价值观的又一次嬗变。
这份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发展目标:坚持以打造高水平学科为基础,较大规模高校和特色学院建设并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形成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这是深圳首次提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标。
这份文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争取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到2020年,5-6所高校将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高水平大学数量位居5个计划单列市前列。到2025年,3-5所高校排名有望进入全国前50。
显然深圳市认为达到上述目标即意味着深圳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须知全球四大主要的大学排名中,广州能进入全国前50的大学也不过是2-4所(一般是2所,即中大与华南理工)。
倘若细致观察,引起全国关注的深圳高等教育大爆炸,更主要是2016年《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之后的一种“网红”现象。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在那之后突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从而让全国都注意到了:
一方面,过去设立的大学,尤其是南科大与深大,在最近几年的国内外排名中进步神速,引起一片片惊叹。按照这个发展与提升速度,南科大未来10年甚有可能进入国内前30名甚至前20名,仅从排名上看甚有可能超过华南理工大学,个别榜单甚至可能超过中山大学。南科大大概可以在深圳所谓的“3-5所高校”中占据一席,虽然可能许多人未必心服口服。深大目前在全国的排名常常居于30-60名之间,一般认为倘若深大进入全国排名前50名应该是实至名归,若持续加倍努力,不排除进入全国前30的可能性。深圳政府大概预期了这两席可以进入全国前50。
倘若视“港中深”与“哈工深”为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则无论它们是否参加排名,都具有国内排名前50的实力,未来可以有良好的预期。至于“中大(深圳)”,由于它并不是一所独立的大学,估计深圳市没有把它算在自己预期的“3-5所高校”名单之内,它仅仅起着为深圳“人才池”作贡献的作用。
另外一所大学也许可以被深圳人寄予希望,那就是中国科学院与深圳政府合作正在筹备设立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该校的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将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形成理、工、医等多个门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同时开展本科教育,最终实现约8000至10000人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由于这是中科院系统的第四所大学,而中科院所属其它三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均进入全国排名前50之列,中科大、国科大往往还排在前10名,因此人们会认为中科院深理工进入全国排名前50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我个人认为,这5所大学基本上构成了深圳办大学“网红”现象的主要关键词名单。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排名上升和知名度的提高,深圳的高校在高考考生中的受热捧程度也节节升高。前述哈工深在全国多省招生分数线超过哈工大本部是一例,港中深在粤省招生分数线超过中大也是另一例。深大招生分数线虽然目前在广东仅排第四(前三为中大、华工、暨大),但是未来深大超越暨大成为广东老三,应该还是有希望的——这也正是深圳人的希望。当然这可能要看新一轮全国“双一流高校”的筛选,深大如能入围“一流高校”名单,将会对吸引考生甚有帮助。
“深圳办大学”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在在说明国人尤其是深圳人对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有充足的认知,对“深圳政府有钱”、“深圳政府拚命想办好大学”这两件事也有共识,也认为深圳应该有几所好的大学,对于有钱是否就能办好的大学虽然仍有疑虑,但深圳政府绝不仅仅是有钱而已,而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有自己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从当年办深大就已奠定基础,这些年来一直念念不忘。无论是深圳大学城,还是南科大,都以推动大学改革为己任,引入香港及海外的大学,一方面也是为助力于高教改革。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国人对此现象的看待,还是深圳自己的期许,是否内心里有一种执念:深圳的高等教育要与深圳的城市功能、城市地位相匹配?许多深圳人内心里是有此种认知的。
一般认为,深圳在过去20年里已坐稳国内四大一线城市地位,与上海并列被中央定位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是国内三个全国性金融中心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但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最弱的短板即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深圳应该,也有条件迅速提升自己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规模,成为南方除广州之外另一个高等教育中心。
2016年之《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潜台词之一大约如是。
为城市的地位匹配而发展高等教育,似乎有点儿着于相了。最重要的,也许应该是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大学本就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形而上的精神殿堂,公共文化的高地,知识创新的中心。“技术池”与“人才池”功利主义本来就已经有点形而下了,城市地位之说则更近于虚荣心。这不应该成为深圳办大学的初心。
如果我们确认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初心,那么关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就应该心中有数了。但似乎过去几年里,对量的追求似乎更为急切了一些。人们从媒体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深圳又又又创办一所新的大学的消息,似可作为一个旁证。
深圳似乎想要建立一个品种丰富的高等教育体系。除了对人文社科此类形而上的学科不大感兴趣之外,在所有应用性的学科方面,深圳似乎想要填补所有空缺。于是我们看到:
2018年11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思路》称,深圳将加快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筹建进度。
2019年3月,有关方面宣布深圳音乐学院将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来筹建和管理。2020年8月,深圳音乐学院宣布开工建设,选址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紧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97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暂定约17.5亿元。2021年8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筹)]揭牌成立,据说这将是国内第12所音乐学院。
2020年6月,官方宣布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筹办,将于8月开工建设。学院选址宝安区凤凰岭,紧邻航空新城,占地约36.5万平米,总投资27.9亿元。学院初期在南科大设立二级学院,第二步计划于2024年成为独立高校。宣布此一计划是否意味着原来由湖南大学与罗切斯特大学合作建立设计学院的计划已经泡汤?
2019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
2022年6月17日,深圳市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共建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其中,海洋科学研究院作为深圳海洋大学正式设立前的过渡主体,在大鹏新区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
这则消息透露出,深圳海洋大学选址大鹏新区坝光区域,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负责筹建,定位目标是建设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约10000人,开展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教育。
进展最快,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深圳市筹备设立深圳技术大学,2017年8月深圳技术大学获得教育部批筹,在此之前人们几乎对深技大闻所未闻。2018年12月教育部就正式批准设立深技大。深圳技术大学选址在坪山区石井街道,占地面积2325亩。办学规模为在校生2.8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专业硕士3000人,留学生3000人。深技大的定位是,充分借鉴德国、美国、瑞士等国家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倡导“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学科专业以工学为主,紧密对接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努力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按照深圳市教育局网站的数据,到2021年底,深圳市已有大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17.97万人。应该说,已经很接近2025年达到在校生20万人的目标,但能否实现20所大学的目标,则还是个未知数。在三年内比较有可能获批的大学估计有:香港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如果全部获批,那就差不多算实现了20所大学的目标。
这是从量上来看。从质上来看,疫情似乎会对深圳各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有较大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其办学质量的提升。何况深圳的“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目标似乎并非对标广州而言,而更主要是对标香港、上海两地。
对深圳来说,由于基础薄弱,其迅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胜负手,除了巨大的资金投入之外,更主要靠大学的国际化来实现弯道超车,因为国内的大学往往最薄弱项就是国际化水平,而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倘若在大学的国际化方面获得中央政府开绿灯,给予一定的特许权,则就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迅速达到香港高等教育的水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