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密码:大学与地区创新网络
05
未来会回归知识创新中心吗?
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人才池,还是技术池,好的大学均可承担其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深圳能够实现“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这个目标,有3-5所大学进入全国前50行列,那么无论是从人才池角度,还是技术池角度,甚至从城市地位角度,都可以得到满足。
但问题是,这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吗?难道大学的主要价值,不是在于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创新吗?知识创新在自然科学领域,大约就是指的科学发现;而知识的传承,在自然科学领域,大约就是指的人才的培养。这个人才既包括科学人才,也包括技术人才。
因此,倘若我们对深圳的大学体系进行梳理,就应该认识到,大学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学,一种则是专业性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港中深,包括未来的港大深圳,应该属于综合性大学的范畴。而南方科技大学、哈工深、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以及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基本属于专业性大学的范畴。前者偏重于自然科学类,而后者偏重于人文社科类。
由于深圳高等教育过去30多年的传统,或者说是被1980年代末深大后遗症搞怕了,所以一直严重偏向理工科教育,而故意忽视人文社科教育。所以深圳更多地举办理工科类大学和专业,即便是在综合性大学中,也更偏重于自然科学,遂令即便是港中大以及广州中山大学这样本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大学,港中深和中大深圳校区也要被迫以理工科为主。
大学的另一种分类法是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粗略地可以说,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创新,或者具体到,科学发现,为主要目标;而应用型大学则以知识的传承,或者说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显然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而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则是培养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但是我怀疑那些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如深大,它究竟有没有搞清楚何谓研究型大学。在校生4万人的研究型大学?
知识的创新,或具体到科学发现,大约相当于国人们常说的从0到1的创新,甚或可以说是,从0到0.1的创新。人们称大学为象牙塔,其本意原应为此。当然象牙塔不限于自然科学。
深圳近年开始在创新科技领域注意到“源头创新”也就是“从0到1的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下的话语体系中,称之为重视“基础研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这一路径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这既体现在所谓深大、南科大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也体现在,深圳在继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之后,获批建设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虽然最后它演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深圳市规划以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三个片区为主体,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年4月出台的《深圳市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光明科学城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片区。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包括“一心两区”,即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实际上装置集聚区才是科学城的灵魂,又分为“一主两副”三个片区,即大科学装置集群(6平方公里)、科技创新集群(2.6平方公里)、科教融合集群(4.1平方公里)。科教融合集群已确定有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理工两所大学入驻。
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经成为深圳最为集中的大学集群,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香港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清华国际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7所大学,以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本市场学院等。
很明显在深圳的上述规划中,混杂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两大目标。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即深圳认为,光明科学城,或者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该既承担科学发现的功能,又承担技术创新的功能。
这是它能承载的吗?
原文标题 :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47:大学与地区创新网络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