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渔业行业研究报告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分析
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海洋渔业行业上游主要为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包括水产饲料、渔船等。海洋渔业行业下游包括流通行业和终端消费,主要以物流、电子商务、连锁商超、餐饮等行业为主。
图 海洋渔业行业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企业官网,头豹研究院
在更加细化的渔业行业产业链中,渔业产品加工包括粗加工制成冷冻产品及腌制食品,精加工进一步制成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上游涉及船舶、饲料等捕捞养殖基本用品,以及生产的各类鱼、虾、蟹、贝、龟等水产,下游是渠道,产品经过加工通过电商、商超等渠道流向消费者。
图 细化的渔业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商产业研究院
产业链上游
(1)饲料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7年后中国饲料产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12月全国饲料产量为2859.9万吨,同比增长3.7%。2021年全国饲料产量为31696.5万吨,同比增长11.4%。
图 2016-2021年中国饲料产量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中商情报网
(2)水产品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由6445万吨增长至6549万吨,增长稳定。预计2021年中国水产品产量将达6575万吨,2022年达6612万吨。
图 2017-2022年水产品产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我国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2019年,我国源自淡水养殖的水产品占据了水产品总量的47%;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分别占据了32%和15%。
图 中国水产品来源结构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3)海水产品
目前我国水产品的一半为海水产品。2020年,全国海水产品产量达3314.4万吨,同比增长近1%,其中天然海水产品产量达1179.1万吨,占海水产品总量的35.6%;人工养殖的海水产品产量达2135.3万吨,占海水产品总量的64.4%。预计2021年中国海水产品产量将达3300万吨,2022年达3299万吨。
图 2017-2022年中国海水产品产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4)水产养殖
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产量仍然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全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为5212万吨,同比增长3%。预计2021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将达5220万吨,2022年达5274万吨。
图 2017-2022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贝类,实现了1439万吨的产量,占比达到了70%;其次是藻类,实现了253.8万吨的产量,占比达到了12%。而2019年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鱼类,实现了2548万吨的产量,占比达到了83%。
图 中国海水养殖产量种类占比结构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图 中国淡水养殖产量种类占比结构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产业链中游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是连接渔业生产和流通的纽带。水产品加工包括以鱼、虾、蟹、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各种加工品。
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水产品加工量呈现波动趋势,从2196.3万吨上升至2237.8万吨。2020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17%,其水产加工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1年中国水产加工量将达2271.9万吨,2022年达2305.9万吨。
图 2017-2022年中国水产品加工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中国的加工水产品主要为水产冷冻品;2019年水产冷冻品的加工量为1532.3万吨,占比达到了71%;其次是干腌制品,加工量为152.1万吨,占比达到了7%。
图 中国水产品加工产品种类结构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产业链下游
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水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并带动消费增长。近年来,中国水产品消费量不断增长,2017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为6501万吨,2020年水产品表观消费量达6853万吨,增长332万吨,增长5.1%。预计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将达6961万吨,2022年达7089万吨。
图 2017-2022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作为一个水产品生产大国,我国2019年人均产量高达46千克,然而我国在水产品消费上却非常少,2019年人均食用消费量仅有13.6千克,2019年同期猪肉的人均食用消费量高达20.3千克。
此外,我国城乡居民的水产品人均食用消费量差距也十分明显。在2019年,城镇居民食用消费量为16.7千克,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水产品食用消费量则为9.6千克,相差近7.1千克。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进一步升至14.25千克,2022年为14.9千克。
图 2017-20222年中国城乡居民水产品人均食用消费量预测趋势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国家统计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2 商业模式分析
(1)智慧渔业模式:智能渔场
未来深远海绿色养殖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向。近来,我国首个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意见出台支持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未来,我国将会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开展数字渔业示范。
(2)种养模式:稻渔综合
稻渔综合种养是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稻田养殖技术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能显著增加稻田综合效益。
同时,稻田养殖是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鳖等)养殖结合的一种立体种养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最终形成人们所必须的优质稻米和名优水产品等物质财富,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另外2018年农业农村部也开始推广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工作,并给予这些示范区政策倾向和扶持。
(3)融合渔业模式: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是水产养殖的三产融合标志性代表。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708.42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2.86%,占渔业第三产业产值的10.45%;未来休闲渔业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和良好发展机遇。从多个部门了解,我国计划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其中,休闲渔业也呈现出多个新业态、比如休闲渔业公园。
(4)新商业模式: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经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又可作为养殖水返回。物种之间和谐共生运行,双方之间形成生态互利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鱼菜共生模式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统一,目前有很多产业和都在做鱼菜共生,虽然发展有一定的难度,但前景非常看好。
(5)跨界渔业模式:渔光互补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按照预估,一亩池塘可装60kW光伏电站,按照日均光照四小时计算,每天可发电240度,按照2018年前补贴为0.42元/度,那么一年电费收益、补贴接近7万元,如果单纯养殖水产品年收益7000~30000元/亩,还可以发展农家乐项目,实现旅游休闲、垂钓、餐饮一体化经营,实现产业效益增长。
2.3 技术发展
互联网+渔业智能化管理
有效的管理方式和丰富可靠的数据是可持续渔业发展的两大支撑,但是,在渔业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数量和可靠性不足往往导致渔业生产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我们需要在数据极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恰当的数据实现可持续的渔业管理和评估。因此,利用最新技术,促进渔业智能化发展十分重要。
养殖场中的设施设备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进行连接,将养殖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促进了养殖精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能化。
在智能水产养殖模式下,无论是投喂饵料,还是调节养殖场水质,管理者都能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上完成。这得益于智能水产养殖模式提供的解决方案,相关方案一般包括水产养殖管理平台、无线通信设备、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部分。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智能水产养殖模式优势突出。智能系统不仅能够监测水质参数、控制设备,还能够自动分析数据,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定期为养殖户提供改进方案;传感器提供的精确数据有利于生产过程精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水产品的品质。
图 智能化水产养殖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头豹研究院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培养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省市水产研究单位一大批从事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研究的技术力量,并相继建立了一批设备比较先进的实验室,使我们对渔业动植物病虫害研究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此外,还建立了水产病害防治网络,在体会交流、病情通报、技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为我国渔业的进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国外对水产动植物病害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多集中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如病原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而对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研究较为鲜见。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解决一些重大性疾病的危害,专门是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传染病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等,对疫苗的研究火热,目前已有IPNV、IHNV的基因工程疫苗使用;关于对虾杆状病毒病那个世界难题,国外专家也从DNA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外显子的捕捉,基因分离等方面,揭示其感染途径和进展机理,为预防和治疗这种病毒病进行着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渔用工业产品新技术应用
渔业发达国家专门注重对农、渔用工业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例如,在渔机产品方面注重采纳新材料(如复合材料、工业塑料、粉沫冶金)、新工艺,以提升渔机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在渔业机械中配置更先进的自动驱动系统和电子监视器,使农、渔民在作业中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或者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此外,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和渔业资源治理等方面。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进展与相应的病原研究的深入程度紧密有关,近20年来,现代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细菌性病害的进展迅速,要紧有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由于上述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用性好等特点,在国外已成为多种水产动物病毒、细菌等病害的常规诊断方法。对鲑鳟鱼、对虾的病毒和细菌病原的相应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病原检测技术多数都开发成了商品化的试剂盒。
我国对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草鱼出血病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嗜水气单胞菌毒素等进行了单克隆抗体研制和相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乳胶凝集实验等快速检测技术。对鱼虾贝类的一些病原细菌也建立了ELISA、荧光抗体、SPA协同凝集等检测技术。对虾病毒WSSV的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及PCR检测技术已形成了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
海水养殖动植物种类开发
在海水养殖方面,我国差不多或正在开发养殖的海水动植物种类有数十种,尽管多数种类的苗种培养技术差不多解决,能够向养殖生产提供所需的苗种。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良种培养支持体系,除对海带和紫菜曾经做过比较系统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外,其它要紧养殖动物,如栉孔扇贝、中国对虾、牡蛎、蛤仔、蚶类、鱼类等,种源要紧依靠于自然野生种,其育种研究差不多上依旧空白或刚刚起步。
曾是我国海水养殖品种选育工作做的较好的海带,因为近20年来未能将品种选育工作连续下来,亦显现了抗逆性差、性状退化严峻等问题。这与农业和畜牧业中产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品种的更新和改良形成了鲜亮的对比。如70年代末较早突破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贝类、虾类,目前仍存在诸如贝类幼虫面盘解体、孵化率低等急需解决的咨询题。
鱼类等近几年刚进展起来的增养殖品种的苗种培养,存在的问题则更多。有些名特优品种如鲥鱼、鲻鱼、舌鳎等苗种培养技术目前尚未突破技术难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峻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进展。有些重要养殖对象,如鳗鲡的人工育苗技术至今没有突破,苗种来源要依靠捕捞天然的野生苗,既不利于爱护自然资源,也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
水产品增养殖技术进步
自60年代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提出海洋“栽培渔业”的设想后,世界水产增养殖业得到专门大进展。增养殖的种类向多元化进展,人工培养苗种的种类数量持续增加,一些优良增养殖品种如牡蛎、扇贝、鲍、海带、紫菜、裙带菜、鲑鳟类、鲆鲽类、鲷类、鲈鱼类等种类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养殖技术持续完善,网箱、拦网、筏式和延绳垂下式养殖、开放海域网箱养殖系统普遍得到采纳,达到专门高的产业化水平。
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专门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开发与利用,技术进展专门快,许多种类育苗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人工饵料专业化高效率生产,外海网箱养殖系统被普遍采纳,使生产由近岸性向外海性养殖进展。日本在濑户内海建立第一个栽培渔业中心后,把多种技术的应用与海洋牧场结合起来,在苗种生产、养殖技术、放流技术、饵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欧洲国家的筏式、网箱养殖技术,美国的工厂化养殖系统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渔用药物的研究
国外一些国家在水产养殖中均使用抗菌素、消毒剂等类药物,常见的有土霉素、氯霉素、呋喃类、甲醛、孔雀绿、噁喹酸(Oxolinic Acid)、氟乐灵(trifluralin)、络铜剂(Cutrine-Plus)、氧化钙、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以上药物虽被普遍使用,而在美国被食品和药品治理局(FDA)及环境爱护局(EPA)所正式批准的药物仅限于络铜剂、碳酸氢钠、乙酸、氧化钙、次氯酸钙等,有可能批准的药物有福尔马林、土霉素、氟乐灵等。而孔雀绿、硝基呋喃和氯霉素等药是被禁止使用的。尽管这几种药物的抗真菌或抗细菌能力专门强,但它们对使用者和同意者均有较大的潜在性危害,因此必须研究它们的替代产品。国外已应用的渔药在研制时期均通过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通过长时刻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试验,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对药物的生产、使用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得到比较稳固、有效的病害防治成效。
2.4 政策监管
中央渔业相关政策
现代渔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和扩大劳动人民的就业。因此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渔业快速发展。如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远洋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安全管理,督促和指导所辖远洋渔业企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强化远洋渔船安全生产。
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减船转产、渔船更新改造、人工鱼礁、渔港维护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休禁渔补贴等。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扶持政策;保障渔政、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渔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专项经费;加大对水产育种、病害防治、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渔政、渔港、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资源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水产种业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科研创新能力、资源调查船建设。加强渔业安全装备、质量监测体系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
创新金融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渔业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加强信贷支持。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质押及流转方式。支持建立渔业保险制度,推动将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渔船、渔民人身等保险,健全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及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渔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促进多元化、多渠道渔业投融资格局的形成。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渔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完善传统学科,开辟新兴学科;加大渔业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制定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开展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轮训、交流和继续教育,提升推广人员素质;继续加强渔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渔医、乡村渔医、渔政执法人员等渔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注册验船师制度。
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等各种渠道,加强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合作社社长、水产经纪人等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培养;加强渔业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逐步形成运作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渔业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每年全国组织培训渔民在200万人次以上;增强渔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
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加大财税、金融等扶持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展。开展示范创建,树立良好的发展导向。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融合发展,促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强化法制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加大渔业执法监管、水域滩涂保护、生态红线、渔业资源和珍稀特有物种保护、渔船渔港管理、远洋渔业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方面法制保障力度,明确违法界限,提高处罚性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增强法律震慑力。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条约、协定和标准规则的制修订,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渔业管理规则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
图 2017年-2021年中央渔业相关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研观天下
部分地区渔业相关政策
我国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渔业发展。如黑龙江发布《2019年全省渔业渔政工作要点》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活动,推动成立我省大中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联盟。
图 中国部分地区渔业相关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 资产信息网 前瞻产业研究院 研观天下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