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搏斗,公共卫生与猝死的分秒赛跑
另外,在心脏骤停幸存者的症状中,晕厥可能作为一种预警信号出现。晕厥是脑供血不足导致的意识障碍,病因主要包括心源性晕厥、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直立性晕厥。由于晕厥的诊断涉及心血管与神经等多学科领域,准确诊断的难度较大,缺乏规范化管理下诊断率低误诊率高。 为此专家建议在三甲医院成立晕厥中心开设晕厥门诊,对短暂意识丧失患者进行集中、规范管理。2019年我国首批72家医院挂牌启动了晕厥中心建设,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和护士专职负责,统一诊断标准与处理流程、负责患者管理和随访,强调对晕厥患者危险分层,积极治疗心脏疾病、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猝死预防——高风险分层与ICD
一级预防依赖相关亚专科心血管医生对患者做风险分层。二级预防依靠门诊或晕厥门诊详细评估后,尽快进行干预。
一级预防强调无已知心脏疾病的一般人群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并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与干预。对于心搏骤停风险增高的心脏病患者,如既往心肌梗死、心肌病或心力衰竭患者,主要预防措施为标准药物治疗,确定心搏骤停风险分层后对经选择的患者植入ICD,短期风险患者可考虑非植入型的WCD。当心脏停搏发生时已经进入猝死的二级预防范畴,重点对心搏骤停幸存者进行综合评估和二级预防。经过心肺复苏后,心搏骤停幸存者的需要识别并治疗急性可逆性病因、评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或原发性心电疾病、评估神经系统及对特定病例评估家庭成员。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通常采用ICD,适合大多数心搏骤停幸存者。
2
针对临床需求的技术趋势
● AED可及性
可移动AED缩短半径:除提高AED部署密度外,进一步提高黄金4分钟之内的AED覆盖效率可通过移动AED实现,后者抢救覆盖效率是固定AED的6倍,可显著扩大AED的潜在救治范围。
APP监测心搏骤停患者并通知附近的志愿者就近急救:可考虑开发手机APP应用,感知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并自动通知120急救系统,由急救中心分派心搏骤停患者附近距离事件发生地点4分钟内可移动距离的志愿者,根据APP相关地图定位前往患者位置施救。对于某些公共区域和家中停搏患者,这种方式也许可增加早期CPR和生存率。
家中配置AED:由于约3/4的心搏骤停发生于家中,配置AED供家中使用可能降低死亡率。
● ECPR可及性
与AED不同,ECMO不适合常规公共区域配置,所以不可能通过大规模区域投放增加配置密度。目前ECPR尚依赖区域内中心医院给予技术支持,如果想提高ECPR可及性,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ECMO设备的可移动性与小型化。便携性ECMO,相对常规ICU内的ECMO小巧轻便,一个人就可轻松手持到直升机或救护车上。考虑到长途转运的特殊情况,产品需要同时兼顾转运中的高稳定性、防碰撞保护和长时间电池续航的特性。
● 除颤微创与无创化:WCD与SICD
目前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治疗方式。传统ICD植入通过外周静脉送入电极至右心室,与脉冲发生器链结构埋藏于左胸部皮下。虽然ICD普遍使用,但其并发症一直困扰临床,尤其是静脉导线相关并发症。由于除颤电极导线故障频现,加之经静脉途径植入其相关并发症较多,近年来S-ICD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静脉,很好地解决了长期猝死预防需求。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部分SCD发生高风险的患者不符合现有指南的植入适应证,且很大部分患者都属于心肌缺血及相关血运重建手术出院后的短期高风险状态,短期猝死预防的的需求更强烈,需要无创性除颤。WCD因无创且穿戴简单方便,很好地解决了上述患者SCD的预防难题。
作者简介
陈阳博士于北极光创投负责创新医疗器械投资,拥有十余年临床工作与医疗早期投资经验。在进入投资领域之前,陈阳博士曾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及业内资源,曾参与若干个心血管领域的国际多中心学术研究与器械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多项创新器械的早期研发。并担任国内多个临床转化中心的创业导师,负责从零到一的赛道选择、战略指导与器械研发顾问,致力于临床需求驱动的中国本土器械创新。
陈阳博士拥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作者:动脉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